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從“魔都號”到“花城號”,探索國產高端船舶建造技術

2025年03月13日16:51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千萬IP創科普,共筑科技強國夢。為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科協科普部與人民網聯合策劃推出“見証科技之路”主題報道,聚焦國家科技戰略政策、重要科技獎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等,深入基層一線開展採訪調研,推出一批生動鮮活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為建設科技強國匯聚磅礡力量。

1405年,明朝的鄭和乘坐著巨大的寶船,開啟了人類航海史上的第一次遠洋航行,展現了明代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名列前茅的造船技術。600多年后,我國制造的兩艘超大型豪華郵輪再續了“絲綢之路”的海上輝煌。近日,記者走進中船集團外高橋造船廠,了解“巨系統”工程蘊藏的科技故事。

花開兩朵:“魔都”“花城”各具亮點

隨著中國郵輪產業的蓬勃發展,國產大型郵輪的建造成為展示國家工業實力和技術水平的重要窗口之一。

2023年6月6日,中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出塢,標志著中國成功摘取世界造船業“皇冠上的明珠”。同年11月4日,“愛達·魔都號”在上海正式命名交付,並於2024年1月1日開啟首航。這艘郵輪的建成標志著中國船舶工業完成了最后一塊拼圖,填補了國產大型郵輪的空白。而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花城號”於2024年4月中旬開始搭載,2025年1月15日實現全船貫通,預計將於2026年底交付,並於2027年在廣州開啟國際航線。

國產大郵輪在海上航行。受訪者供圖

國產大郵輪在海上航行。受訪者供圖

與“愛達·魔都號”相比,“愛達·花城號”在設計和建造上進行了諸多改進。據中船集團外高橋造船郵輪項目部副部長崔永介紹,“愛達·花城號”比“愛達·魔都號”長了17.4米,公共區域面積更大,舒適度更高。此外,二號船還增加了3套脫硫裝置和5套脫硝裝置,以更好地滿足船級社的規范要求,讓船舶行駛更加綠色和環保。

兩艘郵輪不僅在技術上各有亮點,還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和使命。崔永介紹,“愛達·魔都號”以敦煌文化為主題,深度融合摩登都市元素,是國產郵輪中第一條講述中國文化和傳統的海上名片﹔而“愛達·花城號”預計部署在廣州,以花卉為主題,深度融合嶺南文化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

技術多元:保障“巨系統”工程順利運行

“愛達·花城號”的零件數量達到2500萬,系統界面復雜,建造人員眾多,協同工作量大,與“愛達·魔都號”同屬於“巨系統”工程。中船集團外高橋造船信息總監袁軼表示,為此,工程師們採用了數字化協同設計技術,搭建了全球化的協同網絡,使全球供應商都能參與設計。同時,通過三維數字技術模擬建造過程,最大限度避免了“邊造邊改”的情況。

在重量和質量控制方面,中船集團外高橋造船設計研究院總體研究室副主任(主持)王高帥表示,通過科學劃分,將郵輪劃分為數千個子細項,實現精確的重量估算和控制。中船集團外高橋造船制造部部長李祖發介紹,從鋼板的來貨開始,就嚴格測量板厚,控制焊縫,確保結構質量。此外,“愛達·花城號”還建造了數字化薄板車間,應用激光復合焊工藝,進一步提升薄板分段的平整度和質量。

在質量檢驗方面,中船集團外高橋造船質量總監張小凱表示,引入的5G+AR遠程檢驗技術讓船東和船檢無需到場,借助5G網絡和AR眼鏡以“第一視角”完成工程驗收。此外,工程師們還將5G技術應用於全船運營,通過多網絡融合隔離控制技術,為不同角色提供“專網”體驗,提升運營效率和乘客體驗。

同時,郵輪還具有安全返港功能。“我們設計的初衷是把游輪本船作為一個最大的救生艇,在發生進水或者失火之后,船能夠在8級的風速下,以 6級航速返回到母港。”中船集團外高橋造船設計研究院院長王章建介紹。

如今,“愛達·魔都號”已運營一年多時間,“愛達·花城號”的建設工作也進入沖刺階段。這兩艘國產大郵輪不僅創造了歷史,更為未來的國產郵輪樹立了新的標杆。隨著這些項目的推進,中國正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郵輪全產業鏈生態體系,推動全球船舶制造業邁向更高層次。

審核專家:中船集團外高橋造船廠 嚴鵬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劉敬、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