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千裡採鈾,一屏掌控!看智慧礦山如何採鈾

2025年03月14日13:35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千萬IP創科普,共筑科技強國夢。為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科協科普部與人民網聯合策劃推出“見証科技之路”主題報道,聚焦國家科技戰略政策、重要科技獎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等,深入基層一線開展採訪調研,推出一批生動鮮活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為建設科技強國匯聚磅礡力量。

在呼和浩特,有這樣一個地方,這裡的工作人員僅憑指尖輕觸,便能實現“千裡之外、一鍵採鈾、一屏掌控”的神奇操作。這背后有哪些科技加持?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近日進行了實地探訪。

傳統採鈾作業比較依靠人工的經驗,需要很多工作人員到現場去操作,而且現場的生產作業環境相對較為惡劣,工作強度也比較大。隨著技術的發展,鈾礦開採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智能時代。

“在中核內蒙古礦業有限公司的數字化地浸遠程控制中心,技術人員可以通過輕點鼠標,對地浸礦山生產現場的成百上千套設備進行遠程控制,真正打通了地浸鈾礦山城市化的‘最后一公裡’。”數字化地浸遠程控制中心負責人王曉偉介紹道。

談及數字化技術對工作環境的改善,技術員李炳章感慨道:“得益於智能化、無人化礦山的建設,我們從相對惡劣的自然氣候中脫離,回歸到了相對舒適的城市生活當中,這都是數字化轉型給我們帶來的幸福感。”

數字化地浸遠程控制中心。受訪方供圖

在鈾礦的開採中,大數據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中核內蒙古礦業建成了國內首個地浸採鈾大數據智能分析中心,研發了地浸採鈾井場數據分析庫和“數字化原地浸出可視化高效採鈾”體系。在這些系統的幫助下,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深度挖掘與精准分析,實現了對地浸採鈾全過程的精細管理與智能優化,為鈾礦開採的未來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數據動能。

據中核內蒙古礦業科研開發與信息化處負責人張傳飛介紹,“數字原地浸出可視化高效採鈾體系”主要包括三個功能模塊。第一個是“資源數字化管理”,第二個是“數字建井”,第三個就是生產運行過程當中的可視化高效浸出。

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都裝有工業自動化的儀表傳感器,數據採集之后,會傳輸到中核內蒙古礦業地浸採鈾大數據智能分析中心的數據倉庫,做到所有的數據都顆粒歸倉。“依托我們自主建設的這個平台,能夠對現場的生產運行數據和預測的數據,有一個擬合,通過智能化的手段,指導優化工藝參數。”張傳飛說。

地浸採鈾大數據智能分析中心。受訪方供圖

從跨越千裡的遠程智能操控到大數據的精確賦能,在數字化技術的推動下,鈾礦開採將更加高效、環保、安全。“在未來,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對地浸鈾礦山實現生產流程自動化和遠程控制全覆蓋。通過建立大數據AI模型,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向著實現智能化、無人化的方向去發展。”王曉偉說。

審核:張傳飛 中核內蒙古礦業有限公司科研開發與信息化處副處長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紀博珩、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