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走進雄安站,體驗科技創新“加速度”

2025年03月13日09:43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千萬IP創科普,共筑科技強國夢。為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科協科普部與人民網聯合策劃推出“見証科技之路”主題報道,聚焦國家科技戰略政策、重要科技獎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等,深入基層一線開展採訪調研,推出一批生動鮮活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為建設科技強國匯聚磅礡力量。

作為雄安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雄安站以其獨特的設計理念和先進的建設技術,成為世界矚目的建筑典范。它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一手人文藝術,一手科技智慧,澆灌出一座“風動青蓮滴露香”的宏偉車站,見証著雄安新區的崛起與發展。近日,記者走進雄安站,了解它背后的雄心壯志和科技柔情。

形似“青蓮滴露”的雄安站。受訪者供圖

作為千年大計的樞紐工程,雄安站有著領先的設計理念。從外形來看,雄安站整體造型猶如荷葉上滴落的露珠,顏色藍綠漸變,風格清新醒目,從高空俯視時,仿佛“風吹漣漪、青蓮滴露”。它為什麼要採用這種設計?

“雄安站的設計理念,來源於雄安新區最有名的生態景區白洋澱。”中國建設科技有限公司所屬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二院主任建筑師王喆告訴記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崔愷當初提出,雄安站的造型是否可以像綠色大地上的一顆露珠一樣,把生態和建筑設計融為一體。”

除了在外形設計上別出心裁,雄安站在整體規劃上也採用了“站城一體”的先進理念。“我們的整體規劃的大的概念,就是打造‘站城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因為火車站是服務整個城市的。我們把樞紐核心區一平方公裡的研究范圍擴大至4平方公裡,在這個基礎上確定了‘一軸兩帶’的城市空間結構,包含車站周邊的商業綜合體,以及辦公、酒店等業態。”王喆說道。

先進的設計理念賦予了雄安站靈魂,使雄安站不僅實現了建筑美學與實用功能的完美結合,還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充滿詩意的交通空間。而支撐這一靈魂建筑屹立不倒的,是其創新的站房結構。該結構由混凝土主體、索網式幕牆和鋼結構拱形屋頂構成。其中,主體採用灰色清水混凝土“開花柱”澆筑而成,曲線優美,格調素淨,還充滿著科技的魔力。

雄安站清水混凝土廊柱。受訪者供圖

“清水混凝土與普通混凝土的區別在於它的配料隻有水泥、沙子、石子和水,所以叫‘清水’,這裡邊沒有其他的添加劑,就好像咱們的綠色食品一樣,是‘零添加’。”王喆解釋道。

雄安站是國內首座大規模運用清水混凝土直接澆筑而成的火車站,為此,技術團隊進行了上百次試驗,通過對石子、沙子、水等材料配比的不斷探索,才使192根清水混凝土柱、500道清水梁,一次澆筑成型。而在混凝土主體之外,是索網式幕牆這一看似輕盈實則牢固無比的“透明觀景窗式”建筑外結構,它不僅為候車大廳帶來更多的自然光線,還模糊了室內與室外的界限,增強了空間的開放感和流動性。

雄安站還被稱為“會發電的火車站”,致力於雄安這座“未來之城”的綠色發展。

“雄安站之所以被稱為‘會發電的火車站’,主要在於其屋面建設了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總裝機容量為5.97兆瓦,光伏組件的屋面敷設面積達到4.2萬平方米,採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並網模式,優先給雄安站站房供電,消納不完的部分並入電網。”國網雄安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羅曉東告訴記者。

這種“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並網模式,每年可提供580萬千瓦時的清潔電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500噸,相當於植樹12公頃。尤其是,這些光伏設備還巧妙地與整體建筑融為一體。

“為了保証光伏組件融入整體的建筑風格,我們採用BIM技術,對光伏組件的鋪設方案進行了設計。”羅曉東介紹,不同區域組件的安裝角度也會有所不同,由此保証光伏組件整體水平鋪設在雄安站站房屋頂上。

交通強國,雄安力証。雄安站,這座融合了前沿理念與創新技術的現代化車站,正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華北大地。它蘊含著對國家千年大計的期待和對未來城市發展的無限想象,如同那荷葉上滴落的露珠,潤澤著這片古老而全新的土地,使其更加安寧、美麗。

審核:

王喆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二院主任建筑師

羅曉東 國網雄安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張恬恬、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