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裝備助力中國領跑深海探索

3月7日,由中國科學家發起的“溟淵計劃”一期研究成果正式發布,4篇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細胞》。該研究成果標志著我國深海生命科學研究邁入國際前沿。基於“溟淵計劃”及相關研究成果,中國科學家建立了目前全球最大的深淵生物數據庫,並於近日正式上線。
這一科研成果,離不開“奮斗者”號等深海裝備的助力。近年來,以“奮斗者”號為代表的深海科技裝備創新突破不斷,為我國深海探索持續賦能。
技術裝備捷報頻傳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夢想”號大洋鑽探船建成入列。
“夢想”號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鑽探船,最大鑽深達11000米,有望率先助力科學家實現“打穿莫霍面,直達上地幔”的夢想。
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日祥委員說:“過去完全沒有想到,我們中國人能獨立自主地第一次就建造了自動化程度如此之高的大洋鑽探船!”
從萬米鑽探到深淵科考,中國深海裝備的“拼圖”日益完善。自去年以來,我國深海技術裝備捷報頻傳: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為打撈明代沉船文物建立奇功﹔依托“奮斗者”號,我國科學家在深淵科考方面創下多個第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近日全面啟動建設。
全國兩會期間,湖南科技大學教授萬步炎代表也分享了一條好消息:目前,“海牛Ⅲ號”海底鑽機已完成全部關鍵技術攻關和樣機設計加工,即將開始組裝調試,計劃明年擇機開展海試。“如果成功,意味著我們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人類海洋鑽探技術全覆蓋。”萬步炎說。
“我國深海科技裝備的接連突破,不僅標志著我國海洋科技實力顯著提升,更成為推動傳統海洋產業升級、新興海洋產業崛起、未來海洋產業培育的關鍵力量。”中船集團七〇二所研究員胡震委員說。
產業鏈仍待完善
在採訪中,多位委員坦言,我國深海裝備領域仍存短板。
“近年來,我國海洋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高端海工裝備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在深海勘探、大型新型船舶設計等方面有著迫切需求。”哈爾濱工程大學張阿漫委員說。
胡震從事深海技術與裝備研究30多年,是“蛟龍”號、“奮斗者”號副總設計師。他表示,我國深海裝備技術還存在體系化不夠、全鏈條設計不足等短板。
補齊短板,不僅需要技術攻堅,更呼喚全鏈條的生態重構。“船海學科的科研工作者必須肩負起船海領域原始創新和基礎理論研究的重任,發揮好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張阿漫表示,“要主動面向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優化優勢學科專業布局,打通從基礎研究到服務國家戰略的鏈條,積極與高水平院校、高科技企業協同發力,共建船海聯合研發平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談及深海技術與裝備的未來發展,胡震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國家加強深海科技和裝備的頂層設計,形成更完整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二是加大對深海探測、深海資源開發利用、深海環境保護等相關核心技術的投入力度﹔三是進一步完善深海裝備的應用與產業化體系,打通產學研用堵點,促進生產成果、科研成果共享,進一步為建設海洋強國提供強大合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