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裡的最佳筍友當心吃錯傷身

開春后,筍作為應季美味引得不少人嘗鮮。不過,因貪吃春筍而導致暈厥、嘔血的新聞也隨之登上熱搜,引發了廣泛關注。
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春筍多吃對人體有哪些危害?春筍的正確吃法又是什麼呢?哪些人群應慎重或避免食用春筍?讓我們聽聽臨床營養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營養師王勃詩的解讀。
這個舌尖美味營養豐富
春筍是春季長成或挖出的竹筍,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材,常作為春季特有的時令蔬菜。其肉質鮮嫩,口感清脆,不僅滿足了味蕾的享受,更蘊含著豐富的營養價值,適量食用確實對人體健康大有裨益。
促進消化 開胃解膩
春筍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這些纖維能夠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對於改善便秘、預防腸道疾病有著積極作用。同時,春筍的清新口感還能有效開胃解膩,特別適合在春季這樣容易食欲不振的季節食用。
補充營養 增強體質
春筍富含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如維生素C、維生素B族、鉀、鎂等,這些營養素對於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增強體質具有重要意義。適量食用春筍,有助於補充身體所需營養,提升免疫力。
調節血糖 降脂減肥
春筍中的膳食纖維不僅能增加飽腹感,減少其他高熱量食物的攝入,還能幫助調節血糖水平,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控制體重有著積極作用。
當心“筍友”變“損友”
然而,任何食物都有其兩面性,春筍也不例外。春筍雖好,但並非人人適宜。在享受春筍美味的同時,我們也應關注其潛在的食用風險,根據自身健康狀況合理選擇食用方式和量。
過量食用易致消化不良。雖然春筍營養豐富,但過量食用卻可能給消化系統帶來負擔。春筍中的膳食纖維雖能促進消化,但過量攝入也可能導致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症狀。因此,春筍雖好,也應適量食用。
誘發結石。春筍中含有一定量的草酸,若攝入過多,草酸可能與體內的鈣結合形成草酸鈣結石,從而增加泌尿系統結石的風險。因此,對於已有結石病史的人群來說,食用春筍時需格外謹慎。
引起過敏。春筍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如皮膚瘙痒、紅腫等。對於過敏體質者來說,在食用春筍前最好先進行過敏測試,以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風險。
四類人最好“敬而遠之”
胃腸道疾病患者。對於消化系統較為敏感或脆弱的朋友來說,春筍中的大量膳食纖維雖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但過量攝入可能引發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症狀,讓你的腸胃“不堪重負”,加重胃腸道疾病症狀。因此,胃腸道疾病患者應慎重食用春筍。
泌尿系統結石患者。春筍中的草酸成分仿佛是一顆隱藏的“結石種子”。草酸若在體內與鈣結合,便可能形成草酸鈣結石,加劇原有的泌尿系統結石問題。
過敏體質者。春筍中的某些成分可能觸發過敏反應,導致皮膚瘙痒、紅腫等不適症狀,引發過敏反應。
尿酸高的痛風患者。春筍中含有一定量的嘌呤物質,過多攝入可能增加尿酸生成,加重痛風症狀。
烹飪春筍兼顧安全與美味
預處理是關鍵。春筍在烹飪前應進行適當的預處理,如削皮、切片,並用清水浸泡一段時間,以去除澀味和草酸。這一步驟對於降低結石風險和提升口感至關重要。
烹飪要適度。烹飪春筍時,應選擇健康、低脂的烹飪方式,如蒸、煮、燉等,避免油炸或重調料。這樣既能保留春筍的營養成分,又能降低健康風險。
適量食用。春筍雖好,但不宜過量。每個人的體質和健康狀況不同,對春筍的耐受性也有所差異。因此,在享受春筍美味的同時,應根據自身情況適量食用,避免貪食引發健康問題。
此外,老年人由於生理功能逐漸退化,消化和吸收能力減弱,因此在食用春筍時需要特別注意,除了適量食用、細嚼慢咽,烹飪前應先焯水,以軟化春筍的組織﹔選擇清蒸、燉煮等健康的烹飪方式﹔同時注意搭配禁忌,避免與生冷食物同時食用。
文/鐘艷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