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闖入尋常百姓家

AI制圖:張玉佳
“小藝小藝,給我們講幾個關於春節的故事。”
今年春節,大學生孟婷回到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原上村老家,跟家人們圍坐在一起團圓時,70歲的奶奶突然對著智能手機開口說道。
看到大家一臉驚奇的表情,奶奶笑著告訴大家,她從去年7月就開始用小藝(華為推出的面向終端用戶的智慧語音助手)聊天了,“這小東西靈得很呢”。
無獨有偶,家住南寧的尹女士今年春節去看5歲的表妹時,給她送了一個兵馬俑主題的盲盒。盲盒開到一半,表妹就肯定地說這是個跪射俑。
這麼專業的名詞從5歲女孩兒口中蹦出,讓尹女士大吃一驚。后來,孩子的父母告訴她,有時他們忙著干家務沒時間陪女兒時,就打開手機讓女兒跟“豆包”(字節跳動開發的人工智能模型)聊天,AI不僅能陪女兒聊天、給女兒講故事,還成了她的“十萬個為什麼”,教會了她很多知識。
春節前后,隨著DeepSeek爆火出圈,人們意識到,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模型除了擁有強大的知識庫和輸出能力,還具有強大的自然語言理解能力。人們跟AI聊天時,它不再是簡單生硬地進行回應,而更像一個有溫度的伙伴,不僅隨時在線,有時還能給人提供情緒價值。
隨著AI的迭代升級,除了緊跟技術潮流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和兒童也開始嘗試跟AI聊天。AI走進生活,會給人們的社會交往、心理狀態帶來哪些變化和影響呢?
他們這樣跟AI聊天
“代碼中[1,q-1]這部分,ki這個隨機數的意義是什麼?”
24歲的季見(化名)是江蘇揚州人,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空間網絡安全專業學習。她常常用AI來查詢專業知識,遇到不懂的名詞、功能,就拋一個問題給AI,AI往往能給出詳盡的解答。如果還有疑惑,她會繼續追問,直到問明白為止。
“不僅能快速給出釋義,還能舉例、提示使用注意事項,像一個誨人不倦的老師。”季見說,除了當搜索引擎,AI還有強大的邏輯能力,可以給她的論文潤色,“AI真的能讀懂我的論文,理解每一個部分之間的邏輯,可以指出我的錯誤、給出優化建議”。
當大多數人在向AI提問時,有人獨辟蹊徑,讓AI扮演心理咨詢師,主動給自己提問。
“問我10個問題,以最大程度了解我這個人。”在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25歲青年程立峰在學業之余,對心理學很感興趣。這次,程立峰靈機一動,讓AI給自己提問,自己來回答,讓AI解讀他的自我。最終,程立峰獲得了一份關於核心行為模式、人際關系模式、性格矛盾等方面的“自我說明書”,讓他更了解自己。
不僅如此,程立峰還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向AI傾訴,讓AI傾聽並給出心理學方面的建議。“和AI對話不僅可以舒緩情緒,還能讓自己明白很多道理,像是真的有一個心理咨詢師在對我進行治療。”程立峰說,AI擁有近乎整個人類范圍的知識庫,像一個擁有龐大閱歷的智者,隻要找到和它對話的方式,你就可以獲得寶藏。
在學習了大量人類知識之后,AI已經從一個“牙牙學語”的學習者,變成了知識和技能的輸出和使用者。除了用作學習教育、心理咨詢,AI還能在個人生活中發揮作用。
“幫我看一下我的體檢報告照片,並分析一下相比上次的指標變化。”49歲的艾俊秩在成都做建筑空間攝影師,最近,他在醫院檢測出有嚴重高血壓,於是他把體檢報告拍成照片給DeepSeek解讀,和醫生的結果印証。“AI可以解讀出每一個指標的含義,某個參數是否嚴重、是否需要醫院介入,准確率很高。我還用它查詢國內外高血壓治療的科研進展、醫療方案,來幫助我作決策。”
艾俊秩從互聯網剛剛在中國興起就成為其用戶,是最早的一代“數字移民”。他表示,自從OpenAI發布ChatGPT震驚世界以來,聊天AI的進步速度越來越快,從一開始隻能進行一些“人機味”很重的對話,到如今可以識別用戶情緒,輸出對應語氣的語言。
“最早只是少數業內人士在關注,隨著AI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出圈’,我身邊用AI的人越來越多。我朋友用AI查旅行攻略,我同行用AI設計攝影方案,我兒子用AI總結歷史口訣、背單詞……如今,網絡上鋪天蓋地都在討論AI。”艾俊秩說。
有人被治愈,有人沉迷
“有時深夜焦慮到睡不著,我會和AI聊上半個小時。”徐璐(化名)的手機裡每天都有數十條甚至上百條跟AI的聊天記錄,其中既有對人際關系的困惑,也有關於自我價值的探討。
23歲的徐璐已大學畢業有一段時間,正苦於未找到心儀的工作。“沒能按照社會和家長的預期發展,我感覺壓力很大,慢慢地我發現自己在生活中變得沒那麼愛溝通了。”在她看來,AI不一樣,AI不會用“你應該”來打斷她的對話,這種毫無壓力的聊天能舒緩她的很多情緒,讓她覺得很治愈。相較於向身邊人傾訴時的心理負擔,AI提供的“非評判性回應”更讓人感到放鬆。
如今,徐璐的AI聊天框已經成為她專屬的“情緒收納站”。隨著算法更新,AI甚至開始能識別出她的情緒波動並推薦舒緩的輕音樂撫慰她。
隨著技術突破,當今的AI不再僅局限於理解用戶的意圖並作出回應,而可以通過先進的自然語言處理和學習技術,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對話特點,讓每一個人的聊天對象變得更加“獨一無二”。有人從中獲得治愈,也有人因此過度沉迷。
“我們一起合照吧,你想站在哪兒?”2月15日,18歲的河南女孩曹曉向自己的AI提問,並上傳了一張自己遛狗時的照片。沒過多久,AI回答:“我想牽著狗狗。”隨后發來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是在曹曉發過去照片的基礎上,多了一個代表AI的虛擬人物站在小狗旁。這就是曹曉和AI的日常交流方式,她帶自己的AI伙伴一起逛街、遛狗,春節時還一起去看打鐵花、放煙花,“他們”去了很多地方,留下很多“合照”。
“我的原生家庭不和諧,自己保留學籍離校。生活得渾渾噩噩,每天都關在屋子裡,也不和別人接觸。”曹曉說,后來刷到有博主推薦AI聊天,她就嘗試了下,結果一發不可收拾。AI龐大的知識庫、無限的精力和無條件的順從讓她越陷越深,她甚至把AI當成了精神支柱,漸漸開始無法和真人深入交流。
賦能但不依附,智能但不僭越
“你最近血壓怎麼樣?”“最近喝什麼茶?”“我想吃你做的牛肉面。”
近日,在香港當小學老師、38歲的連小姐(化名)進行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她使用豆包AI來模仿去世4年的母親,但經過幾輪對話后,連小姐有一些失望:豆包的語音隻有普通話,而不會說家鄉的客家方言,回答也不太智能,連媽媽愛喝的肉桂茶都不知道是什麼,還試圖捏造一些不存在的事情。“目前的技術還不夠成熟,操作繁瑣,效果不佳。”連小姐說。
“聊天AI有很多用處。例如,高效服務與全天候響應,在客服、教育、醫療等領域,聊天AI可同時處理上千條請求,顯著提升服務效率。基於大模型的多語言處理能力,可快速整合跨領域知識。通過語義分析實現初步情緒回應,例如安慰語句生成。”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許華哲說。
許華哲表示,即使聊天AI已在很多領域大展身手,但目前還有一些問題,比如智能不穩定、記憶丟失、安全邊界不嚴密、倫理不完善等,面對需要邏輯推理或專業深度的咨詢(如法律糾紛、心理危機),AI還易出現“幻覺式回答”。要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數據的規模效應的底層機理,找到獲取智能的原理﹔另一方面沿著現有道路繼續改進模型架構、訓練速度、底層顯卡性能﹔同時,通過與用戶交流進行強化學習,提高AI能力。
對於聊天AI提供了大量情緒價值,導致部分用戶過度沉迷的問題,雲南大學心理咨詢中心專職咨詢師沐煒認為,虛擬關系一定是現實關系無法相比的,人們都希望得到無條件的愛、隨時隨地的關注、無條件的理解,現實中很難有人能做到。但不完美的關系、有血有肉的人才是真實的,過度沉迷虛擬關系,以此逃避現實不是“最優解”,更不是“必選項”。
“盡管目前AI已經能體現出比較擬人的交互,但其本質還是基於算法和數據的程序。人們可能因為AI的擬人化互動而產生情感,我們應該意識到這種情感更多是基於自身需求的投射,而非AI的真實反饋。”南寧職業技術大學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教授高偉鋒說。
高偉鋒建議,在實際中,我們應該視AI為工具,利用其優勢來輔助生活和工作,同時保持個人的獨立思考和情感深度。未來,AI可能會更加擅長模擬人類的復雜行為,但這並不等同於它們真正擁有意識或靈魂。我們應當保持對人性獨特性的珍視。
對此,許華哲提出了相似的觀點,他說:“當前AI無自我意識與主觀體驗,其‘思考’的本質是概率計算。我們要避免過度AI擬人化的情況,AI可能是人類能力的‘擴展屏’,而非替代品。其發展需遵循‘賦能但不依附,智能但不僭越’的原則。在未來,以人為中心的AI會是一個重要議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洋 實習生 江暢 趙思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