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善用網不沉迷,汝今能持否?

熊建
2025年02月19日07: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總算開學了,不少家長可以長吁一口氣了,主要是終於可以控制一下孩子的手機使用了。

現在,手機、平板等電子終端深度介入孩子的學習和成長,讓教育問題愈加復雜難解。觸網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早已司空見慣,加上不少教學內容和家庭作業都是線上來、線上去。於是,給孩子配手機、買平板,成了很多家長不得不的選擇。孩子的學習提高了多少不好說,染上網癮的倒是不少。

筆者的兒子有了手機之后,很快就愛上了。無師自通,游戲、視頻,玩得溜。為了控制他的網癮,筆者兩口子苦口婆心講道理,費心思立規矩,嚴格控制,軟硬兼施。但一有機會,他還是會投入網絡的懷抱。

回想孩子剛兩歲時,筆者和孩他娘就天天捧著書在他身邊看,給他買書,用書香熏陶他,並且盡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孩子也確實喜歡上了閱讀紙質書,能靜心看書,直到他遇上了網絡和游戲,之前的努力坍塌。這能怪人家做的產品太好了?肯定不能啊,哪家飯店會故意把飯做得難吃?肯定要千方百計弄得可口,巴不得您天天上門呢。

夜深人靜,筆者回想起自己上學那陣,也曾為街機游戲著迷,滿腦子“耗油跟”。但那時沉迷游戲的門檻是很高的。一個游戲幣三毛五,一台任天堂400塊,家裡才掙多少錢啊,想沉迷?有門檻!

現在玩游戲隻需一部手機連上wifi即可。而且,學習和游戲在空間上實現了高度重疊——手機在手,天下我有。成年人尚且難以完全分清界限,遑論自制力較差的學生?

所以,抬高門檻,是防沉迷的好辦法。

教育部幾年前就印發通知,要求學校不得使用手機布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雖然一些地方的學校抵擋不了用手機布置作業的“便利性誘惑”,但好歹不能正大光明地干。

這是物理隔絕,釜底抽薪,盡量不讓你碰“作案工具”。畢竟,學習還是得純粹。用手機、平板學習,實質上是與虎謀皮。看他時是在用手機上課,要不看著,就可以切換到其他界面。因為很便捷、很隱蔽。不像我小時候,偷看電視,聽見父母回家趕緊關。可他們一摸電視后面是熱的,就知道我的小伎倆了。

眼界打開會發現,這也是國際通行做法。意大利、法國、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已經通過立法或者其他形式明令禁止學生將手機帶進校園或者課堂,有的規定在教師和家長的引導下學生才能使用手機,芬蘭禁止向初三以下的學生銷售手機。

不過,打造“無手機校園”這個舉措,隻能防一時。學生不可能總在學校,總得回家,總得放假。所以,防沉迷,家長責無旁貸。

這屆家長難就難在這兒了:既不想讓孩子沉迷,又明白不能因噎廢食,不可能不讓他接觸網絡,甚至有時還需要讓他學習網絡知識。況且,如今要是不會用智能手機,在社會上簡直寸步難行。這個若即若離的度,太難拿捏了,需要家長做到以下幾點:善引導,勤監督﹔做表率,立榜樣﹔常陪伴,增親情﹔撫心理,促健康﹔多配合,常溝通。

在家長以身作則的大前提下,學校做好家校溝通、堅持“管”“教”結合,互聯網平台做好內容篩選、設置青少年防沉迷機制,方能讓孩子們對防沉迷管理心服口服、無處“逃票”。

這個過程,更多也是家長自我“渡劫”的過程。孩子的問題和毛病,根本上反映的是家長和家庭的問題和毛病。沉迷手機和網絡的孩子背后,往往是家長的缺席、失位、錯判、誤解。孩子聽到的第一句臟話,看到的第一個游戲場面,可能都是來自家長。防止孩子沉迷網絡,歸根結底,家長是第一責任人。因此,戒除孩子網癮,引導他們健康用網,家長得先做到,套用《少林寺》中方丈的話說就是:善用網不沉迷,汝今能持否?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