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模式切換到工作模式如何調整?指南請收好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告別春節假期,你有沒有不想上班、不想上學、不想起床?從“假期模式”切換到“工作模式”還不太適應?如何調整?指南請收好。
什麼是“節后綜合征”?
長假后,出現失眠、疲乏無力、精力不集中、情緒不太好等現象,甚至有些人會感覺心慌胸悶,從而影響工作和生活,這就是“節后綜合征”。哪些因素會導致“節后綜合征”?
專家提示,如果您出現下面幾種表現,就需要引起注意了。
睡眠紊亂。假日期間,身體缺乏充足的休息,人體生物鐘被打亂,睡眠紊亂就會找上門。
手機沉溺。假期長時間刷手機,不僅會過度依賴手機,還會因長期低頭或久坐,引發頭疼、頸痛、腰背痛等不適。
疲勞焦慮。節后可能會出現抑郁、煩悶等心理問題,還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緊張、疲乏無力等情況。
腸胃紊亂。假日裡大吃大喝過后,有人可能會出現胃負擔重、消化不良,導致腹脹、腹痛、惡心、腹瀉等。
“節后綜合征”如何調整?
假期即將結束時,“終點效應”容易引發人們內心的遺憾。從醫學角度來講,“節后綜合征”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病症。如何調整才能元氣滿滿地投入節后的工作中?
調節睡眠生物鐘
北京安貞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醫師謝江表示,在假期后半段,要有意識地去限制睡眠,不要讓睡眠過長,避免出現“星期一綜合征”(即上班前夜睡不著,到工作那天就非常疲勞的狀態)。
節后上班不在狀態,應該怎麼辦?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病區主任劉競介紹,假期后剛開始工作時,難免會出現一些心煩意亂,或覺得注意力不夠專注、記憶力下降、工作效率不高的狀態。此時,可以通過放鬆、正念冥想、聞香,還有其他的一些運動,來調整狀態。
如何幫孩子“收心”?
這份指南請收好!
對於兒童青少年來說,假期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增加,“節后綜合征”的情況相對更明顯。
兒童青少年“節后綜合征”的表現主要為頭暈、頭痛、胸悶、氣短、惡心、嘔吐等症狀,還有一些兒童青少年出現入睡困難、情緒低落。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李瑛表示,這些症狀一般都找不到明確的器質性因素,個體差異較大,在這個群體當中,大部分孩子可能很快地去調整自我,但是有一小部分的孩子可能會存在一些困難。
“節后綜合征”比較嚴重的孩子往往伴隨電子產品使用過多的情況。幫助這部分孩子調整情緒,很重要的一步是幫助他們縮短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
李瑛介紹,在電子產品使用上,從心理角度的建議一般是替換策略,創造更有趣的時間,去佔用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而不是強有力的管控。
專家介紹,幫助孩子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一定要循序漸進,不要一刀切。在初期,家長可以尋找一些適合孩子觀看的紀錄片,陪伴他們一起觀看。經過三到五天的調整,大部分孩子都能消除“節后綜合征”的症狀,適應規律生活。
合理安排作息
避免假日“心臟綜合征”
假日期間,飲食的不規律和作息的顛倒等問題,除了會容易患上“節后綜合征”,還有可能會加重心血管負擔。因此,假期休息還要警惕另一種綜合征——“心臟綜合征”。
專家提示,假日“心臟綜合征”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可能出現心慌、胸悶、憋氣,大部分人是由於疲勞和生活節奏改變引起的。此外,對於患有心臟疾病的人,要合理安排作息,避免加重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概率。
專家介紹,通過改善生活方式或許能讓症狀在短期內消失,如改善睡眠、清淡飲食,少飲酒不酗酒等。
對於有心臟疾病的患者來說,哪怕是熬夜,都可能會使得疾病變得更加嚴重。假日期間,更應該合理安排作息,規律服藥。如果通過改善不良習慣,症狀不能得到緩解,則要及時就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