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積極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壯大智能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去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開展“人工智能+”行動作為今年要抓好的一項重點任務。這引發了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更大關注。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人工智能具備典型的通用技術特征,能夠作為一種“工具”在幾乎所有經濟活動中發揮作用,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開展“人工智能+”行動,不僅能夠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也能夠通過智能化管理、跨行業協同等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將有力推動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助力我國在全球競爭格局中佔據更為有利的戰略位置。我們必須搶抓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構筑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以創新發展人工智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支撐國家安全,有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成就斐然
近年來,在政策引導、技術突破和產業應用的多重驅動下,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成就斐然。我國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突破,尤其在語音識別、圖像處理、智能制造、自動駕駛等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同時,隨著技術不斷成熟與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我國人工智能正朝著深度融合與創新驅動的方向穩步前進,為全球智能經濟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人工智能發展夯實根基。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是以信息網絡為基礎,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創新為驅動的基礎設施體系。近年來,我國加快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夯實了人工智能發展的底座。截至2024年11月末,我國累計建成5G基站419.1萬個,5G移動電話用戶達10.02億戶,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絡,為人工智能發展積累了豐富的技術、數據、產業、場景和市場基礎。例如,一些電商平台、社交平台等依托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和海量用戶數據,深度集成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算法、雲計算等技術,推動產業智能化升級,形成了良性循環。從“互聯網+”、數字化到“人工智能+”,不僅是“技術—經濟”范式的躍遷,更是發展方式的深刻轉變,能夠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政策環境不斷優化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保障。我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從《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到“人工智能+”行動,我國不斷加強人工智能發展的頂層設計。同時,鼓勵各地結合本地特色加強實踐探索,打造人工智能發展高地。比如,北京發布“人工智能+”行動計劃,圍繞機器人、教育、醫療、文化、交通等領域打造標杆應用﹔深圳推出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的若干措施,圍繞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科學研究等重點領域,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上海推進政務服務領域“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快捷易辦的“智慧好辦”政務服務品牌﹔等等。一些地區陸續發布專項行動計劃,推動人工智能與本地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形成了具有示范效應的發展格局。
豐富應用場景為人工智能發展拓展空間。在技術研發方面,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應用不僅推動了算法技術的優化,還助推智能芯片和硬件的技術突破。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計,2014—2023年,中國生成式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超過3.8萬件,居世界第一。當前,我國已初步構建起較為全面的人工智能產業體系,產業鏈覆蓋芯片、算法、數據、平台、應用等上下游關鍵環節。我國主導開發的多個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廣泛應用於交通出行、線上購物、學習辦公等多個領域。從產業看,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駕駛等領域廣泛應用,推動新興業態發展壯大,而且促進傳統行業智能化升級、數字化改造。《2023—2024年中國智能制造發展研究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智能制造相關產業規模同比增長14.9%,達到28841.6億元,預計未來3年將持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從區域看,我國已形成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為集中地的多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也促進了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豐富的應用場景,為人工智能發展探索了新模式新路徑。
人工智能打開新質生產力新的發展空間
當前,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國際環境日趨復雜嚴峻。隻有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才能推動中國號巨輪乘風破浪、行穩致遠。人工智能打開新質生產力新的發展空間。以“人工智能+”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對於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具有重要意義。
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動力。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高質量發展爬坡過坎的重大關口,實現發展動力轉換、方式轉變、結構調整的任務繁重。人工智能通過對各類數據的深度分析與處理,推動生產方式、商業模式、消費模式全面變革,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強大動力。在傳統產業,利用人工智能推動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能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比如,一些智能化制衣工廠通過引入輔助設計大模型,實現從裁剪、車縫、整燙到倉儲配對的一體化生產流程無縫對接,大幅提升定制服裝佔總產量的比例。在新興產業領域,人工智能創造了大量商業機會和發展空間,催生出自動駕駛、智能醫療等新產業新模式,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為保障經濟安全提供支撐。隨著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保障經濟安全對於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抗風險能力至關重要。人工智能的應用,能夠在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基礎上,提高產業整體附加值,增強產業主體的多元性,減少對單一市場或資源的依賴程度,提升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從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水平。隨著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據安全已成為全局性、系統性問題。人工智能應用有助於構建安全可控的技術框架,通過自動化監控系統,提高對網絡安全威脅的實時響應能力,防范數據泄露、黑客攻擊等網絡風險,確保各領域信息安全。
為提高發展的包容性打牢基礎。作為賦能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通過改善資源配置和服務效率,提高發展的包容性。比如,在鄉村振興領域,人工智能通過大數據分析與智能算法,為脫貧地區提供更加精確的需求預測與資源分配方案,有助於提高農民收入,改善當地生產生活條件。在教育領域,人工智能通過個性化教學、智能輔導等手段,提高了教育資源的普及性與公平性。在公共服務方面,將人工智能運用於數據治理、智能決策等領域,能夠提升社會治理效率和精確度,助力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
牢牢把握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
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發展進入新階段。應當清醒看到,我國人工智能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任務落到實處,必須主動謀劃、把握方向、搶佔先機,牢牢把握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加快人工智能創新發展。
構建健康完善的產業生態。創新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動力,產業是人工智能發展的載體。要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體系,促進技術研發者、投資者、市場參與者等多方主體的深度合作與協同,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的數字創新生態體系。構建以技術研發、場景應用和產業升級為核心的產業生態,打造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的生態系統。依據各地區的資源稟賦與產業基礎,制定差異化的產業集群發展戰略,推動地方產業集群的特色化發展。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集群中的引領作用,帶動上下游企業創新和資源整合,提升集群整體競爭力,鼓勵中小企業融入人工智能產業集群,通過協同創新在各自細分領域形成競爭優勢。建立區域間協同發展機制,促進人工智能技術跨區域交流推廣,逐步擴大“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與覆蓋范圍。
構建有效的數據要素市場。數據是發展人工智能、驅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核心要素。構建高效、開放和創新的數據要素市場,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保障。要探索建立數據產權制度,推動數據產權結構性分置和有序流通,統籌構建規范高效的數據交易場所。公共數據作為社會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人工智能應用和創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要推進實施公共數據確權授權機制,進一步加大數據開放力度,對不承載個人信息和不影響公共安全的公共數據,推動按用途加大供給使用范圍。尊重數據採集、加工等數據處理者的勞動和其他要素貢獻,充分保障數據處理者使用數據和獲得收益的權利。
建設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人才是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人工智能發展質量。要加強人工智能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改革,在中小學階段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知識普及,加強職業培訓,著力提升勞動者數字素養,在高校根據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需求調整和優化課程設置。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吸引並留住全球頂尖人才。重視人才的職業發展和后續保障,讓更多高端人才能夠引進來、留得下,增強其歸屬感與創造力。積極推動國內單位與國際組織、海外高校開展合作交流,利用全球智力資源推進我國人工智能創新發展。
優化人工智能監管政策。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在給經濟發展帶來重大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治理挑戰。為此,要促進人工智能規范發展,優化監管政策。完善數據隱私保護、算法透明性、技術倫理等方面的法律框架,明確技術開發與應用紅線和各主體責任邊界,確保技術安全與公平性。建立多方參與的溝通機制,建立跨部門、跨領域的監管協調機制,在技術研發、數據使用、倫理評估等方面形成合力。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全球范圍的規則協調和技術標准統一,加快構建包容審慎的治理機制,鼓勵各界積極參與人工智能的倫理和安全監督,確保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符合人類福祉。
(作者為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13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