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范兒扮靚工業游

在“嘀嗒”聲中,鐘表的指針又向前邁進,把生活帶入了新的一年。
面對時間,人類的追問與聯想如時光般悠長。而提起誕生於新中國、負責核准並發布“北京時間”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每每令聽聞者好奇。如今,得益於工業遺產的保護和“活態”利用,我們得以一窺這面“中國大鐘”的究竟。
在國家授時中心採訪時,聽說車程不到兩個小時的臨潼和蒲城分別建有一處關於時間的展館,不免心生疑問:會不會“同質重復”,哪一處更好看、內容更詳細?“不妨都看一看。”專家們建議。
果然,百“思”不如一見。走進臨潼時間科學館,如同進入了神奇的“光陰隧道”。以感知時間、計時器演進、精密時間應用等內容板塊為“路標”,實物、模型、視頻、圖表等,配合簡明的文字說明,將時間科學原理和授時技術娓娓道來。位於蒲城短波授時台舊址的時間博物館,則具有強烈的代入感。指針固定在“3:26”這一時刻上的鐘表、挺立山坡上的天線、嵌入山體的廠房……將“北京時間”的發展歷程、新中國“授時人”的付出與成就、承載文化傳承的時光故事,串聯成一次沉浸式旅程,並在互動游戲中延展著對於時間和未來的思索。雖然是“同題作文”,但兩處展示,內容上相互補充,形式上各有側重,形成了同頻共振。
“文旅+科普”,以“游”為契機,以“物”為載體,結合技術特長,突出科普特色,國家授時中心在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上,因地制宜,開拓著符合自身特點的“時光之路”。
時間的腳步從不停留,但經過時光洗禮而沉澱下來的歷史遺存,卻可以讓我們回看來時的路。工業遺產是工業文明的見証,記錄了科學技術的發展軌跡和工業文化的演變過程。特別是那些科技型工業遺產,集合了當時的高新技術,展示了特定時期工業生產方式和生活形態。通過這些工業遺存,了解蘊含其中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科技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也能夠在現代科技與歷史技術的遙望與對話中,獲得啟發和創新的靈感。
科普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事實証明,依托遺產傳播的新范式,讓科學知識與社會生活形成互動,科技型工業遺產在社會科普活動中大有可為,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開館一年,已有25萬余人走進蒲城時間博物館。長短波發射台舊址遺存成為公眾理解授時工作的“活”教材,時間博物館和時間科技館成為學習時間知識、體驗科學技術的課堂與平台,而融匯於其中的科學精神、“堅守使命,為國授時”的家國情懷,潛移默化,浸潤時光。
“科技范兒”讓工業旅游更有魅力,圍繞著工業遺產的工業游不斷升溫。但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仍存在諸多挑戰。比如,在活化利用中,如何保持工業遺產的歷史真實性和完整性﹔如何在利用工業遺產進行科普教育的同時,提高公眾對工業遺產保護的興趣和參與度,還需要創新思維,不斷優化解決方案。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02日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