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次南極考察︱南極“父子兵”
新華社“雪龍2”號12月23日電(記者黃韜銘)對於去過“世界盡頭”多次的“老南極”張建來說,衡量時間的標尺不是年份,而是航次。
老張是中鐵建工集團的水暖工,在南極主要負責考察站水暖設備的管護維修。站區給水排水、污水處理、暖氣供應、管道安裝,都是他的工作內容。
從2008年中國第25次南極考察至今,16年間他往返南極15次,幾乎“全勤”。如今征程又啟,作為秦嶺站首批越冬隊員之一,他即將再次在這顆藍色星球的最南端度過整個春夏秋冬。
圖為張建、張利新父子在“雪龍2”號上合影。新華社發
老張低調沉穩,不善言辭。記者問及印象深刻的經歷時,他總笑呵呵,擺擺手,說過去了,都沒啥。但從輕描淡寫的隻言片語中,依舊能感受到彼時的狂風暴雪。
有一次水管凍裂,站上斷水,情況緊急。老張和幾個同事半夜摸黑出門,穿著“企鵝服”,打著手電筒,拎著修理工具,在黑暗中沿著管道一點點排查。“有的管線被積雪掩埋,得先用鏟車鏟雪才好干活。”老張回憶,“屋外零下三十多度,干一會就得回站裡暖和暖和,再出來接著干。平時一會兒就能解決的問題,那次花了四、五個小時。”
南極干活,最怕斷電。老張記得,有一年電箱壞了,全站停擺,大家著急忙慌集合,一起出門排查。時值極夜,天昏地暗,隻能用雪地車燈照明。狂風暴雪迎面呼嘯,兩位電工戴手套不好操作,光著手維修,凍得直哆嗦。“我們其他人不懂專業,幫不上忙干著急,隻能緊緊站在一起,手搭著肩圍成半圈,把電箱和電工圍起來,幫他們擋風雪。”
在2018年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老張即將第10次踏上南極之際,他的兒子張利新也加入了考察隊,成為了一名“極地勇士”。今年這個航次,是他第4趟南極征程。
圖為南極中山站附近出現的“日照冰山”。新華社記者 黃韜銘 攝
和老張一樣,張利新也來自中鐵建工集團,主要負責鋼結構安裝,對於南極事業而言,頗有“子承父業”的意思。“父親每次回家都會給我看南極的照片和視頻,看多了,心裡好奇,就總想親自來一趟。”
真正在冰原大陸工作過后,張利新終於對南極的艱辛有了直觀感受。“去年在秦嶺站,有天風雪特別大。白天出去干活,中午就差點回不來了,倆人相距不到一米都看不見對方。”張利新說。“我們隻能掏出一根粗繩,大家背對風雪站成一排,一手拉著‘企鵝服’帽檐,一手緊緊抓住繩子,跟拔河似的一點點挪回站裡。這樣才能保証人不走丟。”
除去狂風、暴雪、嚴寒、極夜,每年適合室外作業的時間窗口並不長。但即便風雪再大,也澆不滅父子倆心裡燃著的火。“打地基,安管道,裝牆板,活兒有輕重緩急,哪邊著急就先一起上,大伙齊心協力,互相搭把手。”張利新說,“就覺得心裡憋著一股勁,一定要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任務,這是我們肩上的使命。”
多年往返極南之地,這個地方幾乎成了老張父子“第二個家”。“最開始是好奇,后來漸漸成為習慣,在考察站就跟在家一樣,看它正常運轉心裡也有成就感。”老張笑著說,“有一回單位征集報名,本想著這回不去了,但到最后還是鬼使神差地報了名,不來總覺得心裡空落落的。”
連年征戰南極,與家人聚少離多,老張心裡常覺虧欠,很感謝家人的支持。而在親赴南極、戰風斗雪后,張利新也終於有了切身體會,理解了父親的不易。倆人既是父子,更是戰友。
“下一趟還來嗎?”面對記者的提問,父子倆想了想,回答出奇一致:看吧,有需要就來。
承載著希望和信念,“雪龍2”號上,這對“南極父子兵”又將奔赴新的戰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