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逐年上升

近日,由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組織編寫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4)》(以下簡稱《藍皮書》)正式發布,其中顯示中國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逐年上升。
近10年,中國科技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不斷上升,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8%。此外,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的發文量有所增加,且學術影響力顯著提升,91%的英文科技期刊分布在工程技術、理學和醫學三大領域。
中國礦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主編何滿潮表示,開放科學日益成為科學界共同的議題,中文科技期刊的發展“在這一進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其本質是學術傳播的載體,責任是幫助科學家更好、更准確地探索知識的邊界,使命是推動科學進步,提升中國科技國際影響力。
《藍皮書》顯示,2023年,中國作者SCI發文量為72.87萬篇,論文發表數量大,約佔全球的三分之一﹔但中國SCI期刊數量少,發表中國作者論文僅3.34萬篇,佔中國作者SCI發文量的比例不足5%。
《藍皮書》提到,中國學者積極融入開放科學,近3年中國學者發表的全球論文中OA論文佔比接近50%。評價工作對科技期刊發展具有“指揮棒”作用,多個部門和機構進行了重要探索和嘗試,注重中外期刊“同質等效”和論文的代表作評價。
《中國激光》主編、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羅毅表示,中文科技期刊要圍繞“四個面向”策劃特色專題,堅守“刊會融合”服務學科發展、促進學術成果高質量傳播,構建全方位融媒體傳播體系,促進中文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
對於中文科技期刊發展的不同路徑,《藍皮書》從學術期刊、技術期刊和科普期刊3個維度進行了闡釋:發布科研成果的學術期刊要聚焦學科熱點和前沿領域,展現中國重大原創科技成果﹔要搭建多元化新媒體傳播矩陣,提升知識服務能力﹔要探索多元發展,推動科技成果的應用和產業化。工程技術領域知識傳播與交流的技術期刊,要緊密貼合國家重大戰略和工程項目,提升國家科技自信與國際影響力﹔要探索集群與集團發展,助力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科普期刊則分為少兒科普期刊和成人科普期刊,其中,少兒科普期刊,著重發揮科學家作用,突出原創內容,將科學與教育完美融合﹔成人科普期刊,發揮權威內容的資源優勢,服務生產生活,有機促進科學與文化的融合。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教授陳雲敏認為,當前發展自主科技期刊平台應關注以下3個方面:融入全球學術前沿,把握學術話語權﹔提升公眾科學素養,做好新知識傳播﹔做好平台長遠規劃,發揮優勢應對挑戰。
當然,中文科技期刊發展還面臨著諸多困難與挑戰,主要包括:中文科技期刊優質稿源嚴重缺乏﹔學術定位和學科布局問題依然嚴重,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科建設和發展的需求﹔OA出版發展十分緩慢,遠遠滯后於國際期刊﹔部分期刊仍處於“小作坊”式運作階段,新技術應用、知識服務、交流平台建設等方面仍然欠缺﹔應對新型學術不端行為帶來的科研誠信挑戰仍然存在。
《藍皮書》建議,提升編輯出版服務能力,吸引優質稿源首發於中國科技期刊、中文科技期刊﹔借鑒國際出版機構成功經驗,引導中文科技期刊集群化發展﹔開放獲取出版、新技術應用、科研誠信協同治理等諸方面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質量多元評價指標體系。
“當前,我國科技期刊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講好中國科學故事,必須要重視本土期刊的發展,尤其要有辦好中文科技期刊的‘文化自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