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見証科技之路

城牆新韻:西安城牆的數智化保護新篇章

孫娜
2024年12月09日10:00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千萬IP創科普,共筑科技強國夢。為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科協科普部與人民網聯合策劃推出“見証科技之路”主題報道,聚焦國家科技戰略政策、重要科技獎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等,深入基層一線開展採訪調研,推出一批生動鮮活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為建設科技強國匯聚磅礡力量。

千年中國看西安,千年西安看城牆。在時間的長河中,西安城牆如同一位沉默的守護者,靜靜地見証著歷史的變遷,它不僅是西安的象征,更是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寶。

隨著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古老的磚石遇上了現代的科技,新一代的“守護人”正以創新之姿,編織了一張看不見卻至關重要的保護網——這就是西安城牆的數智化轉型之旅。近日,記者走進這座千年古都,尋覓一場古老遺產與現代科技的完美邂逅。

千年城牆遇上數字方艙

面對日新月異的城市發展與自然挑戰,西安城牆打造了一整套集文物保護、文旅運營、應急管理、防汛指揮等功能於一體的“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利用綜合解決方案”。方案集合了匯集存量、擴展增量以及AI智能體的應用三大先進性,實現了關鍵技術突破及文保文旅數據的融合共享。

在這套解決方案中,數字方艙功不可沒。西安城牆數字產業創新中心總監趙彬告訴記者,中心搭建了一個完整的數字底座,將數字孿生、無人傾斜攝影、三維激光掃描等技術在城牆上進行了落地應用,“現在已經為西安城牆全域13.74公裡進行了完整的實景建模,對於古建仿古建以及壁畫彩畫等達到了毫米級別。”

西安城牆數字方艙綜合管理平台。受訪者供圖

不僅如此,西安城牆還運用了地質雷達技術、微動法、高精度面波法、宇宙射線繆子成像技術等多種前沿技術對內部結構展開深入探索。“我們已經將全程13.74公裡城牆內部的結構進行完整的CT掃描,累計發現了1300多個防空洞和1800多個洞口的精准坐標,便於下一步對城牆內部結構保護管理,有更加科學的數據支撐。”趙彬說。

數字技術守護古城碧水

護城河是西安城牆外圍環城一周的人工防護河,是西安城牆重要的文化遺存之一,其水質和水位的變化不僅影響著城牆的穩固性,更關乎整個西安市的可持續發展。

西安城牆水環境專員薛芙蓉告訴記者:“我們採用了物理+生物+生態的綜合治理方式對水體進行治理。河道鋪設了2000余平生態浮島,同時配合130余台曝氣設備對水體進行擾動,改善水體流動性,還定期投加一些多功能的生物菌群,完善護城河水體生態結構,提高水體自淨能力,從而保証護城河的水質穩定達標。”

智能無人清潔船。受訪者供圖

在河面保潔方面,西安城牆護城河配備了智能無人清潔船,可以全面地對河道進行巡檢,同時開展水質監測工作,將監測數據實時回傳至數字方艙平台,為護城河水體治理提供實時的監測數據。

防汛安全更是護城河管理當中的重中之重。薛芙蓉介紹道,“在整個汛期,我們利用閘壩等水利設施對護城河的水量進行調蓄,實現低水位運行,確保護城河行洪通暢,還採用物聯網加智能水位監測系統進行實時觀測,進一步保障護城河安全度汛。”

智慧管理讓文旅體驗“再升級”

城牆的保護,同樣離不開文旅運營的科學配合。西安城牆數字產業創新中心總監趙彬告訴記者,“利用物聯感知大數據相關的技術,中心自研了一套針對游客客流趨勢分析的AI算法,將城牆的閘機數據、票務數據、系統研判數據以及全城門點的客流走勢、客流熱力圖,通過AI算法來研判出未來客流走向,減緩了決策的周期,提高了現場保障效果。”

除此以外,西安城牆通過展陳方式創新,運用多媒體全息影像等新科學技術,讓文物“活起來”,為廣大市民游客營造沉浸式體驗,以更豐富的方式展現西安城牆絕代風華。

從智能化客流管理到多元化活動策劃,從個性化線上導覽到創新展陳方式,西安城牆展示了數字科技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巨大潛力。這一模式不僅促進了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為其他歷史遺址的保護與利用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也推動了整個文保文旅行業向著更科學、更智能的方向邁進。

把關專家:吳春 西安城牆管委會副主任 文物利用副研究館員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紀博珩、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