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勇於做更有挑戰難度的原創性研究

趙永新
2024年12月02日08: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尤其需要加強原創性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努力取得更多突破性、引領性、顛覆性科技成果。

前不久,2024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香港舉行,生命科學獎得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鄧宏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的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現在我國的科研條件和科技積累今非昔比,年輕人應該膽子更大一些、眼光更長遠一些,勇於做更有挑戰難度的原創性研究,多出引領性、顛覆性科技成果。

做更有挑戰難度的原創性研究,我國已經具備了良好的條件和基礎。從科研條件看,研發經費逐年增加,2023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總量達到33357.1億元,位居世界第二位﹔科研儀器更新換代,同步輻射光源、超級計算機、500米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等大科學裝置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利器”。從科技積累看,我國已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在《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的排名已由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4年的第十一位,為加強原創性研究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雖然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原始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頂尖科技人才不足,必須增強緊迫感,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為此,尤其需要加強原創性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努力取得更多突破性、引領性、顛覆性科技成果。

與“短平快”的跟隨式研究相比,原創性研究周期長、難度大、風險高,離不開長期的穩定性支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基礎研究,研究經費逐年增加,2023年基礎研究經費達到2259.1億元,佔R&D經費比重連續6年超過6%。但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我國的基礎研究經費所佔比例仍相對不高。未來,應在拓寬經費來源、繼續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時,盡快完善基礎研究人才差異化評價和長周期支持機制,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選擇權,構建符合基礎研究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體系,鼓勵廣大科研人員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潛心研究。

創新是人類進步的源泉,青年是創新的重要生力軍。富有創新活力、創造潛力的青年科技人才不僅是當下科技創新的生力軍,更是未來科技創新的決定性力量。要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一方面,要准確把握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特點和發展需求,為他們搭建干事創業的平台,全面提升青年科技人才挑起參與“建設科技強國”重任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為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營造誠實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創新、鼓勵探索、勇攀高峰的良好氛圍,助推青年科技人才勇闖“無人區”、不斷拓展人類的認知邊界。

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樹立敢於創造的雄心壯志,敢於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廣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能在原創性研究上大有作為,創造出更多引領性、顛覆性科技成果。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02日 606526 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