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去科普”品牌如何讓農村孩子充滿期待
“哇,這個鐵鏈被吸起來了!”
“看,我能讓這個球懸浮在空中!”
近日,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流動科技館內,一場別開生面的科學探險正熱鬧開展。少先隊員們化身小小探險家,興奮地穿梭於各種科技展品之間。歡聲笑語中,科學不再是晦澀難懂的公式和定理,而是變成了觸手可及的神奇體驗。
如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又該怎樣培養孩子成長?2023年,靈璧縣共青團、靈璧縣少工委針對科學教育資源在城鄉區域發展不均衡的現狀,提出要開展把科學性、趣味性、普及性融為一體的科創活動。
同年8月,靈璧縣少年科學院挂牌成立,並把每周五作為全縣青少年“科普日”,從縣直學校、周邊城鎮學校組織青少年分批次輪流參加科普活動,實現讓青少年找到興趣,讓興趣激發青少年的互動過程。
怎樣在“缺場地、缺隊伍、缺資金”的情況下,規范少年科學院的管理,進而達到“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優質科技教育,都能發展出科技特長”的目標,是少年科學院運行與發展的重中之重。
團靈璧縣委書記馬學坤說,運營模式上,縣少年科學院有別於以往碎片化的實踐,通過“1+4+N”工作體系實現資源整合和職能耦合。其中,“1”代表一個中心,即少年科學院﹔“4”代表縣氣象局、縣流動科技館、縣防災減災科普館、縣高級職業技術學校VR實訓室等4個實踐教育基地﹔“N”則代表全縣中小學校。
從實際出發,靈璧縣少年科學院建立了一支專兼結合的志願者團隊:首先在學校內部挖掘,由學校團委書記、大隊輔導員組織,招募紅領巾講解員﹔在校外,動員公交公司成立志願服務隊﹔再聘請專業科學輔導員和科學志願者,把出行、講解、學生等各方面的因素聚齊,為青少年的科學探索之旅提供保障。
科學輔導員黃志紅說:“在課堂上,我鼓勵孩子們提出問題,引導他們通過實驗和研究尋找答案﹔課后,我繼續組織一系列科學活動,進一步充實和擴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
一年多來,在靈璧中小學,“每周五去科普”已成為一種習慣,更成為農村學生的期待。每期活動內容通過微信公眾號進行展示,促進科普教育廣泛覆蓋。每次課堂上,科學輔導員以層層遞進式的講解,為青少年講授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科學知識,青少年在自主參與、合作交流過程中獲得手、腦、心並用的體驗。
靈璧縣第一初級中學八(14)班張博參加靈璧縣少年科學院科普活動時,看到各種各樣的科學實驗裝置和模型,從基礎的物理實驗到復雜的生物技術,讓他目不暇接。他說,自己不僅學到許多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自身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欲。
靈璧縣少先隊副總輔導員朱夢潔介紹,為了讓學生能夠從多元化渠道獲得成才的機會,靈璧縣少年科學院依托學校團、隊工作力量,延伸打造四大特色課堂,將科普教育融入校內外少先隊活動。
其中,“理論課堂”種下科學種子,堅持做好每期科普課堂,同步邀請科學輔導員現場授課﹔“趣味課堂”澆灌思維土壤,推動各學校開設科學探究實驗課,並將其納入課后服務活動﹔“課外課堂”培育萌發幼苗,推動各學校普遍成立“科創社團”“科學興趣小組”,並聯系若干“科學興趣少年”,推動科普教育在課堂外“扎根發芽”﹔“實踐課堂”收獲成長碩果,縣少年科學院動員科學社團組織科技愛好者參加比賽。
馬學坤說:“期待靈璧縣少年科學院的品牌和陣地,能繼續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體驗有機結合,為青少年科學夢想插上翅膀,培養更多未來的科技之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