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邀請科學家后代講述“兩彈”往事

“兩彈一星”精神並不遙遠

王鑫昕
2024年10月18日08:04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同途”“身為一葉無輕重,眾志成城鎮賊酋”。在一場持續近3個小時的講座活動中,博士屠小青被這兩句詩深深地打動了。

這兩句詩的作者分別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鄧稼先和於敏。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之際,10月14日,鄧稼先之子鄧志平、於敏之子於辛應邀來到父輩曾工作過的單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物院”),與該院約600名年輕職工面對面交流。

作為中物院的一名年輕科研人員,屠小青對鄧稼先、於敏等“兩彈一星”元勛自然是熟悉的,但她坦言,直到聽了這次講座,她才第一次細細品味這兩句詩。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同途”,這是1971年鄧稼先在給友人、美籍華裔科學家楊振寧的一封信中寫到的。鄧志平在講座中介紹,父親把蘇軾詞中的“千裡共嬋娟”改為“千裡共同途”,表達自己的心境和對友人的期待。

屠小青感慨:“這句詩讓我感受到了鄧稼先先生對友情的珍視,更感受到了其中飽含的家國情懷。”

“身為一葉無輕重,眾志成城鎮賊酋”則是於敏73歲那年在一首題為《抒懷》的七言律詩中寫下的。屠小青說,詩句中有對個人的謙遜認知,更有對集體力量的堅定信念。

這場講座是中物院團委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之際舉辦的一場紀念活動,台下的年輕聽眾中,包括今年剛剛入職的新職工。中物院團委副書記錢猛說,邀請“兩彈一星”元勛的直系親屬來講他們的故事,是為了讓年輕人更真切地了解那段歷史,感知有血有肉、鮮活生動的“兩彈一星”精神。

中物院總體工程研究所科研秘書田芮畢業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她說,在“國防七子”院校之一的南航,很多學生都有軍工報國的理想,自己對中物院的事業也滿心向往。

講座中,鄧志平和於辛的講述讓“兩彈一星”元勛的形象走出了書本,老一輩科學家的拳拳愛國心在田芮的心中“具象化”了。於辛記得,父親於敏總是工作到很晚才回家,他時常在睡夢中感覺到臉被硬物扎到,后來才知道,那是深夜回家的父親在親吻他。於辛哽咽著講起這段往事,也深深地打動了台下的田芮。她說,這位大科學家其實就如兒子講的那樣,“普普通通、常懷感恩、認真負責”。

中物院團委還邀請了同在四川省綿陽市的西南科技大學、於敏科技中學的學生代表來聽這場講座。看到學校通知時,西南科技大學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2022級學生張成渝立即報了名。張成渝說,學校和中物院同在綿陽,自己去中物院舊址“兩彈城”參觀過,那些大科學家的名字也早有耳聞,能如此近距離地聽科學家的家屬講他們的故事,機會難得。

於辛講到,父親於敏因國家需求而兩次改變研究方向。這讓在校大學生張成渝感到佩服。“假如是我面對這樣的改變,且不說心理上有挑戰,還要冒不小的風險。”張成渝說,“做了那麼久的研究突然中斷,而新的方向又是未知的,還可能會把原有的成果丟掉。我不太可能做得到。”

屠小青也對於敏的選擇非常敬佩,這也促使她對個人價值進行了重新審視。屠小青理解現在的年輕人非常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而兩位先生用他們一生的經歷和選擇啟示我們:個人命運是與國家前途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個人的理想和追求也應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之中”。

除了傳播科學家精神,中物院團委還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激勵年輕人更好地投身工作。錢猛說,要讓年輕人感覺到“兩彈一星”精神就在身邊,且通過自己的努力也能像前輩一樣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實現價值。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