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癌症來之前,都會經歷“癌前病變”

2024年10月15日09:24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癌症是無情的,它讓多少鮮活的生命沉寂下來,讓多少絢爛多彩的人生變得黯淡無光,讓多少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遺憾的是,對於大部分的晚期癌症,目前仍然缺少有效的治愈手段。

但幸運的是,有辦法可以阻止某些疾病發展為癌症。

什麼樣的疾病可能會發展為癌症?

這裡給大家介紹一個癌症的“近親”,叫做“癌前病變”。

顧名思義,癌前病變指的是某些疾病發展為癌症之前的狀態。准確地說,它本身並不是癌症,但是在致癌因素的長期作用下,其中一小部分可能會發展為癌症。

再打個比方,如果把我們的身體比作一輛高速行駛的汽車,癌前病變就好比突然出現的小故障,如果不及時發現和處理,它就會變成一個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汽車,后患無窮。

但是,如果發現汽車的故障之后能夠及時“剎車”,也就是在癌前病變階段予以重視並加以治療,就有機會“躲過一劫”,避免癌症的發生。

正常的機體為什麼會出現癌前病變?

事實上,癌前病變可以是先天遺傳的,也可以是后天獲得的。

遺傳性癌前病變的發生與基因有關,常見的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神經纖維瘤病等。一旦直系親屬查出遺傳性癌前病變,自己也要盡快咨詢醫生,進行必要的檢查,做好預防措施。

獲得性癌前病變則一般與不良生活習慣、感染或慢性炎症有關。一旦查出獲得性癌前病變或者出現相應的症狀,必須重視起來,積極治療,避免癌變。

常見的獲得性癌前病變有哪些?它們分別有什麼症狀?

根據病變的部位,可以將獲得性癌前病變大致分為消化系統癌前病變、生殖系統和乳腺癌前病變、皮膚和黏膜癌前病變。

1、消化系統癌前病變

大腸腺瘤:也稱“腺瘤性息肉”。腺瘤的血管非常豐富,當其表面潰爛時會出血,因此,若出現便血、腹痛等症狀可要注意了,最好去醫院做個檢查。

大腸腺瘤可以通過結腸鏡檢查,取病理活組織檢查以明確診斷,一旦確診,要積極進行手術治療,避免發展為大腸癌。有研究表明,在直徑≧2厘米的大腸腺瘤中,有50%會發生癌變,且在一定范圍內腺瘤體積越大,越有惡變傾向。

慢性胃炎與腸上皮化生:容易導致胃黏膜反復出現病變,與胃癌的發生有一定關系。如果經常胃疼,可以做胃鏡進行檢查,同樣也可行病理活組織檢查以明確診斷。

潰瘍性結腸炎:一種炎性腸病,在反復潰瘍和黏膜增生的基礎上可能會發生結腸癌。可以通過結腸鏡等檢查來明確診斷。

肝硬化: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肝病,有可能進展為肝癌。乙肝患者若治療不及時,容易引起肝硬化,所以有乙肝病史或者其他慢性肝病的人要格外注意。

2、生殖系統和乳腺癌前病變

子宮頸息肉:發生在子宮頸的息肉與消化道的息肉一樣,也應引起重視,部分息肉有可能發生癌變。如果出現陰道出血、白帶增多等症狀,應盡快去醫院做婦科檢查。

長期宮頸慢性炎症:通常會有下腹部疼痛、陰道出血等症狀,如果不及時接受治療,在長期慢性炎症的刺激下,可能會發展為宮頸癌。

乳腺導管上皮非典型增生:乳腺增生的一種,常見於40歲左右的婦女,通常會有乳房腫塊、乳房疼痛等症狀,容易發展為乳腺癌。

3、皮膚和黏膜癌前病變

慢性皮膚潰瘍:在某些因素的長期刺激下,發生在皮膚的慢性潰瘍可能會進一步發展為皮膚癌。

黏膜白斑:常發生在口腔、外陰等部位,一般表現為白色的斑塊,如果不及時治療,有可能發展為鱗狀細胞癌。例如,喉白斑可能會發展成喉癌。

皮膚瘘管:皮膚上有孔洞與深部組織或臟器之間形成通道。慢性骨髓炎導致的皮膚瘘管以及反復感染導致的肛瘘等都有可能因炎症性刺激而發生癌變。

關於“癌前病變”的誤區

首先,癌前病變不是癌症,因此,不應將“癌前病變”與“癌症”等同起來,癌前病變並沒有那麼可怕。

其次,不必把癌前病變的范疇擴大化,也不要把不屬於癌前病變的表現或疾病當做癌前病變而為之感到憂慮,比如一般的皮膚痣、普通的消化性潰瘍等。大部分癌前病變不會演變成癌症,僅僅是其中一部分可能會發展成癌症,因此,在保持警惕的同時不必過於恐慌。

作者: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阮起珺、龔渝茜

審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副主任醫師、副教授楊盛力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吳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