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老幼共托”新模式漸興,前路幾何?

張昕怡、白瑜、李紫薇
2024年10月10日07:59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一處設計溫馨的現代化園區內,在孩童的歡聲笑語中,老人們聊天、散步,怡然自得……像這樣“一老一小”和諧共處的“老幼共托”新場景,在一些城市越來越多。

當前,不少幼兒園遭遇“入園難”變“招生荒”的經營困境。部分民營幼兒園瞄准養老服務,“老本行”和“新趨勢”一起抓,“老幼共托”應運而生,也成為解決“一老一小”照護難題的新答案。

“老幼共托”模式漸興

從去年開始,招生越來越難,經營著11家幼兒園的小金牛教育集團董事長於波不停思考出路。“我想過直接關門,但手底下還有300多個員工,最長的跟著我們干了21年。”於波說,他得“活下去”。

多番考量后,於波決定轉型做養老機構。5月下旬,位於山東濟寧的“一老一小”服務中心正式運營。上午養生休閑,下午書法繪畫……老人和孩子一樣有了“課程表”。

在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南苑街道,於波開辦的“一老一小”服務中心裡,孩子和老人一起互動。(受訪者供圖)

在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南苑街道,於波開辦的“一老一小”服務中心裡,孩子和老人一起互動。(受訪者供圖)

“運營以來,已有60多名老人加入‘托老所’。”小金牛教育集團總園長崔瑾說,進園后右轉是幼兒園,左轉是“托老所”,老人和孩子在同一空間活動,“托老所”提供休閑興趣、智慧養老、膳食餐飲等服務。

在全國范圍內,類似嘗試正在進行。所謂“老幼共托”,是將托老與托幼服務相融合,通過在同一空間下進行老幼照料、代際學習和互動交流,緩解家庭對於“一老一小”的后顧之憂。

在山西,原小雨點幼兒園坐落在太原市柳巷。現在,這裡中午為孩子提供“小飯桌”和午休服務,上午和下午變身老年活動中心,迎來上興趣課的老人。負責人李秀玲介紹,興趣課包括舞蹈、模特、書畫等,由本地一家中老年教育機構的老師授課。

“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在深圳航城街道三圍社區長者服務站,幾名老人一邊使用遠紅外理療儀灸腿,一邊用話筒唱歌﹔旁邊就是深業幸福家航城街道托育園。

深圳航城街道三圍社區長者服務站和深業幸福家航城街道托育園同在一棟建筑內,兩個空間相通相融。養老網點為老人提供短期托養、康復訓練、助餐助浴、老年大學、居家適老化改造等服務﹔托育園為0至3歲的孩子提供全日托、半日托、科學育兒親子課等服務。

類似“老幼共托”新模式不僅適用於幼兒園轉型,在新生人口數量保持一定增長的大城市,也有助於提升空間利用效率、滿足代際融合需求、減輕老人帶娃壓力。

希望與挑戰並存

教育部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7.44萬所。對比2022年的數據,全國幼兒園減少1.48萬所,在園幼兒數量減少534.57萬人。

與此同時,數據顯示,2023年新增注冊9.2萬余家“老幼共托”相關企業,同比上漲20.3%。

在於波等人看來,托幼行業正經歷寒冬,托老則是一片藍海,部分幼兒園轉型“托老所”優勢明顯。

於波說,招生情況不好的幼兒園大多位於年輕人較少、生育率較低的老城區,這裡恰好是老年人聚集區,幼兒園多年經營的聲譽和口碑能吸引穩定客源。

記者在於波的機構採訪發現,園內老人除周邊社區居民外,更多的是孫子孫女在小金牛幼兒園上學、與幼兒園有“淵源”的老人。

34歲的幼師黃冉坐在老人身邊,嘮著家常,不時添茶倒水,逗得老人們開懷大笑。在她看來,幼師群體往往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托老與托幼具備一定相似性,如果個人意願強,轉型成為養老護理員並非難事。

同時,代際融合的需求切實存在。“我早晨把外孫送到托育園,就可以在長者服務站活動。解放了自己,孩子又有專業的老師來照看。”68歲的深圳退休職工劉彩玲(化名)笑著說。

深業幸福家航城街道托育園與三圍社區長者服務站舉辦“祖孫共融”繪畫活動。(受訪者供圖)

深業幸福家航城街道托育園與三圍社區長者服務站舉辦“祖孫共融”繪畫活動。(受訪者供圖)

深業幸福家航城街道托育園園長吳璇拿著《“一老一小”代際融合手冊》告訴記者,“我們在多個方面探索代際融合,比如園內的各種設施讓老人可見﹔組織祖孫同樂活動、祖孫茶話會、祖輩課堂等互動活動﹔在‘六一’或重陽節等節日,也會組織孩子去看望老人,通過一起畫畫、游戲,讓‘老小孩’與‘小小孩’收獲快樂。”

挑戰也同時存在。

業內人士認為,“老幼共托”中的養老部分具有較強專業屬性,需要專業人才對老年人進行心理和身體的雙重照料,機構運營也更精細化、專業化。目前,能同時照顧老年人和兒童的復合型專業人才遠遠不足,現有護理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均無法滿足高質量養老托幼服務的需求。

受訪基層干部認為,“老幼共托”機構的盈利模式仍有待市場檢驗﹔“老幼共托”機構持續升級,如向醫養結合或智慧養老等方向發展,或將成為選擇。李秀玲也表示,目前僅靠老年大學課程收費收益很低,機構后期可能會通過組織旅行、舉辦活動等服務老人。

需總結經驗、持續創新

從業者認為,“老幼共托”新模式打破固有隔閡,實現“一老一小”資源共享與代際交流,是對既有社會服務與照護模式的創新探索,也是積極應對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的務實舉措。

深圳健康養老學院院長劉鶇根表示,我國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正處在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劇,建立“機構、社區、居家”一體化的鏈式醫養模式是提高養老服務質效、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從幼兒園轉為‘托老所’並不簡單,二者雖有共通之處,但功能仍有不同,需要持續創新,進行精細化管理。”於波說,眼下老幼一體化試點剛剛起步,仍需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持續優化方法。

為促進“老幼共托”新模式健康發展,業內人士建議,要加快完善制度建設,針對養老托育融合服務體系的規劃、建設、保障、監管等制定政策、設置體系標准,明確各主體的權利、責任、義務。

有專家表示,在不少幼兒園關停、幼師面臨職業轉型的當下,應結合行業發展動態,整合醫療、養老和教育資源,優化學校專業課程設置,通過開展教育培養、職業培訓、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培育更多“護理+托育”的復合型專業人才,滿足“老幼共托”模式推廣和發展的需求。

山東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祝曉書等受訪專家也提出,要進一步平衡老幼需求,提升創新能力。比如,優化“老幼共托”場所的空間設置和代際互動活動設計,注重多功能性和靈活性,確保設施和服務滿足不同個體的多樣化訴求。

此外,可建立有效的溝通和評估反饋機制,定期收集老年人、兒童及其家屬的意見,及時調整服務內容和方式。引入數字化、智慧化服務,精准匹配老幼群體需求與供給,鼓勵多元主體參與,推動社區參與共建,提升服務的多樣性和便捷性。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