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痘痘反反復復總是長,很可能是它在作祟

2024年10月09日13:20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無論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還是成年的打工人,常常免不了臉上冒痘(醫學上叫做“痤瘡”),這讓人煩惱不已。

市場上充斥著各種聲稱能夠快速祛痘的產品,其中一個就是痘痘貼。它不僅便捷,看起來也靠譜,成為了不少人的祛痘首選。

但是,痘痘貼真的能夠祛痘嗎?本文將帶你一探究竟,揭開痘痘貼背后的原理,幫助你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痘痘貼有用,但不多

我們知道,痘痘貼是一款產品,不是藥品。在醫學上,它不是很主流的選擇,醫生們也不太瞧得上它。不過,客觀地說,它倒不是智商稅,而是真的有點用處。

之所以這樣說,是有一些學者拿痘痘貼做過科學研究,發現確實有祛痘的作用。

比如說,前些年,我國台灣地區的學者,就拿用了一種痘痘貼和普通的貼片做對比,以觀察它們的療效差異。研究中,痘痘貼是一種水膠體敷貼,普通的貼片就沒有水膠體這種關鍵成分。

他們招募了20名輕到中度的痘痘患者,每兩天用1次痘痘貼(或者普通貼片),持續最多一周的時間。結果發現,用了痘痘貼的人,痘痘的嚴重程度和炎症表現都有明顯改善,尤其是用了3∼7天的人,病情改善效果遠優於使用普通貼片的人。

不止於此,學者還同時發現,痘痘貼能夠一定程度改善紅腫、出油和色沉的情況。至於安全性,學者也有作觀察,結果沒有發現任何特別的副作用。由此可見,痘痘貼祛痘方面,還真的有兩把刷子。

不過,先別高興太早,這裡馬上要潑一盆冷水——雖然痘痘貼有用,但不多。

這樣說的依據有這樣幾個:

有關痘痘貼的研究太少,証據不太充分﹔

痘痘貼畢竟沒有藥物成分,效果很可能不如規范的藥物治療﹔

醫學界有大量主流的去痘方案,效果有經過大量研究和臨床實踐証實。

對痘痘貼,作為醫生的態度是,它或許是有效,但不值得夸大療效。

痘痘貼的風險,要警惕

值得強調的是,使用痘痘貼偶爾還會有風險。

相對常見的是,有的痘痘貼本身的透氣性不好,或者用久了之后痘痘被表面的膿水悶著,這會幫助細菌生長,加重痘痘。

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況,是因為引起痘痘的細菌——痤瘡丙酸杆菌更喜歡缺氧的環境,生活環境氧氣少的時候,它們繁殖得更好,感染的程度更重。

另外,如果買到不靠譜的、成分雜亂的痘痘貼,還有皮膚刺激和過敏的風險,表現為用了痘痘貼的地方出現了發紅、脫皮、刺痛、瘙痒等反應。

如果用了痘痘貼,疑似有加重,還不如不用,那就要及時停掉並就醫。

話說回來,如果痘痘嚴重,深受困擾,最好還是先看醫生,醫生評估后進行個體化的對症處理,或許會更好。

想去痘,皮膚科醫生的方法是什麼?

醫生去痘的手段就太多了,具體思路,總結下來,有這樣幾點:

1、看年齡

如果是兒童或者青少年,口服藥物會比較慎重,比如多西環素、米諾環素、異維A酸,一般會優先考慮外用藥物,比如過氧化苯甲酰、克林霉素。

如果是女性,對於部分嚴重的人,偶爾會考慮加上復方口服避孕藥,能夠兼顧去痘。

另外,如果有特殊情況,比如孕期、哺乳期,那麼要避免用維A酸類的藥物,比如異維A酸、阿達帕林。

2、看嚴重程度

痘痘有輕有重,通常來說,輕微的痘痘(比如很少有膿痘和膿痘,只是散在的閉口/粉刺)可以優先選擇外用藥物來治療,嚴重的痘痘往往會考慮口服藥物聯合外用藥物。

如果有痘痘的后遺症,比如紅痘印、黑痘印、痘坑,則可以再疊加其他的治療方案,甚至藥物以外的措施,比如醫學刷酸、光子嫩膚。

3、看是否易復發

如果復發頻繁,那麼還要制定減少或避免復發的策略。比較常用的策略是,先用聯合的方案治療到痘痘消失,然后慢慢停掉口服藥物,接著過渡到外用藥物繼續鞏固一段時間。

4、加強護理

除了藥物治療外,日常的防護也很重要。被証實有效的護理建議是:注意皮膚清潔,可以使用洗面奶﹔適度化妝,當日要及時卸妝﹔管住手,盡量別過度擠痘痘。

至於痘痘貼,主要看個人的經驗,醫生這邊沒有標准、規范的使用建議。它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藥物聯合使用,聯合使用的話,預計祛痘效果會更好。

最后,我們再做一個簡單的小結:

痘痘貼是一款常用的非藥用產品,研究表明,痘痘貼能夠改善痘痘的嚴重程度和炎症表現,同時可能幫助吸收皮脂、防水透氣、減少紫外線損傷,並防止手觸摸痘痘。總體來說,是有一些去痘的作用,隻不過要注意的是,痘痘貼並非萬能,它的效果有限,且研究証據不足,不要過於神話它。

另外,痘痘貼使用不當可能會有風險,如透氣性不好可能導致細菌繁殖,加重痘痘。對於嚴重或易復發的痘痘,建議是尋求醫生的專業治療。醫生會一般根據年齡、痘痘嚴重程度和是否易復發等因素,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具體方案一般包括外用藥物、口服藥物、醫學美容等方法。最后,日常護理也很重要,包括保持皮膚清潔、適度化妝和避免擠痘。

作者:皮膚科主治醫師、醫學博士唐教清

審核:國藥同煤總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馮珺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