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中國天眼”為世界天文提供中國智慧

歐東衢、潘德鑫、鄭明鴻
2024年09月29日07:41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浩瀚星空,廣袤蒼穹,自古以來便寄托著人類的科學憧憬。

2024年9月25日,是“中國天眼”落成啟用8周年。在距離“中國天眼”不到3公裡的一處山頭上,首台4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核心陣試驗樣機)正在進行吊裝。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副台長姜鵬表示,他們計劃利用“中國天眼”周圍5公裡內優異的電磁波環境,建設24台4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與FAST組成核心陣。

核心陣建成后,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天眼”靈敏度優勢和優良成圖能力,聚焦極端致密天體的起源與演化等當前天文學最前沿、最熱門的科學問題,從而有望在時域天文、宇宙的成分與演化和引力波暴等研究領域搶先取得突破性成果。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常進在當日舉行的FAST落成8周年紀念活動上說:“南仁東先生為首的天文學家們,敢為人先地提出了建設FAST這個大膽的想法,前后歷經26年的預研、建設和調試,幾代人為之艱苦奮斗,終於建成了這個‘觀天巨眼’、國之重器,並很快在脈沖星物理、快速射電暴起源、納赫茲引力波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有國際影響力的成果。”

截至目前,這隻“觀天巨眼”已發現新脈沖星超900顆,是同時期國際上其他望遠鏡發現脈沖星總數的3倍以上,其中至少包括170余顆毫秒脈沖星、120余顆雙星脈沖星、80顆暗弱的偶發脈沖星。人類發現第一顆脈沖星后的半個世紀裡,全世界發現的脈沖星不到3000顆。

首次在射電波段觀測到黑洞“脈搏”、發現迄今已知軌道周期最短脈沖星雙星系統、探測並構建世界最大中性氫星系樣本……近年來,“中國天眼”持續產出重量級發現,為探索宇宙奧秘作出更多中國貢獻。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學研究所天文學家勞拉·斯皮特勒預測,到本世紀30年代,“中國天眼”將為人類研究超大質量黑洞碰撞等天文學前沿研究積累大量數據。

事實上,在建設階段,“中國天眼”就向全球工程界貢獻了大科學工程的中國經驗和創新實踐:6根鋼索控制的30噸饋源艙,可以在140米高空、206米的尺度范圍內實時定位﹔超高耐疲勞鋼索在200萬次循環加載條件下可達500MPa應力幅,國際上尚無先例。

近期,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高級工程師柴曉明團隊,用時近2年自主研發的“中國天眼”核心零部件——低噪聲放大器,將正式出口巴西,實現我國自主研發的射電望遠鏡核心部件首次出口海外。

“這款部件性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樣機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國際天文界關注,巴西BINGO項目第一時間提出批量購買的合作意願。”柴曉明說。

“‘中國天眼’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探測宇宙深處的強大工具,而且在基礎科學研究中產生了深遠影響。它幫助我們探索宇宙的起源、演化及其結構,為理解宇宙中的前沿科學問題提供了重要觀測數據支持。同時,‘中國天眼’也為國際科學界提供了一個重要平台,促進了國內外科學家的交流與合作。”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仙輝說。

2021年3月31日,“中國天眼”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目前已幫助美國、荷蘭、澳大利亞等15個國家的研究團隊開展觀測900余小時,涉及科學目標漂移掃描巡天、中性氫星系巡天、銀河系偏振巡天、脈沖星測時、快速射電暴觀測等多個領域。

今年4月6日0時,“中國天眼”再次向全球開放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觀測季自由申請觀測項目的申請通道,有1600小時的望遠鏡時間向自由申請觀測項目開放。

英國天文學家拉夫爾·伊夫說, “中國天眼”持續向全球科學界開放,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可以根據他們的研究計劃,申請使用這一開創性的儀器,這意味著天文學家可以開展以前由於望遠鏡靈敏度不足而無法進行的實驗。

8年來,“中國天眼”發揚開拓進取、勇攀高峰的精神,秉持團結奮進、協同攻關的作風,創新不斷,成果頻出,不斷拓展著人類觀天極限,持續為人類極目宇宙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