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全球航空業加快復蘇步伐

本報記者 張志文
2024年07月17日07: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國際航協)近日發布的報告調高了2024年各大航空公司盈利預期,預計全球航空業淨利潤將達到305億美元,淨利潤率有望達到3.1%,均高於2023年同期水平。其中,亞太地區航空公司的利潤增長最為顯著,2024年將佔到全球客運量增長的一半。國際航協理事長威利·沃爾什表示,在世界充滿諸多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全球航空業仍有望繼續夯實盈利能力。

航空客貨運量雙增長

國際航協的最新報告預計,2024年將有49.6億人次使用航空出行,這一規模將創歷史新高。全球航空貨運量、運力、腹艙運力等關鍵指標均實現增長,正調整並回歸到2019年前的水平。預計2024年全球航空業總收入和總支出將分別達到創紀錄的9960億美元和9360億美元。

近期多家大型航空公司公布的財務數據顯示,全球航空業正恢復全面運營,盈利狀況持續向好。阿聯酋航空表示,該公司2023年利潤達到創紀錄的47億美元,當年載客量達到5190萬人次﹔新加坡航空2023/2024財年的淨利潤為26.8億新加坡元(約合19.9億美元),高於上一財年21.6億新加坡元的水平﹔英國航空2023年營業利潤同比翻了一番,超過2019年前水平﹔沙特2023年航空客運量同比增長26%,達到1.117億人次,國際客運座位數達到2019年前的123%。

“各大航空公司的盈利前景歷來與全球經濟增長趨勢密切相關。”國際航協首席經濟學家瑪麗·湯姆森表示,當前全球經濟仍面臨諸多挑戰,航空業需著力提高盈利能力,努力解決供應鏈問題並有效分配運力,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運力需求。

持續推進技術創新

近年來,全球航空業持續推進技術創新,運用人工智能、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數字化和自動化服務等技術,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在不久前舉行的2024年阿拉伯旅游市場展上,國際航協非洲和中東地區總裁卡什夫·哈立德表示,目前全球航空基礎設施建設尚難以滿足快速增長的出行需求,未來需要考慮實施更多數字解決方案和技術創新,助推行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智慧航空建設不斷提速,國際航協等相繼推出“單一身份識別”“單一記錄”等航空客貨運領域數字化轉型項目,旨在以全新國際標准推動民航信息處理和傳輸一體化,促進全產業鏈數字化運行。國際航協北亞區副總裁解興權表示,近年來中國民航加大數字化賦能力度,推出了整體布局規劃和指導意見,中國各大航空公司也積極有序推進智慧民航建設,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

人工智能是全球航空業重點發展的技術領域之一。2023年以來,法國航空積極推廣生成式人工智能場景應用,如今已有80多個涉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項目投入使用。人工智能被應用於預測機上行李數、餐食數、用水量,優化航線,更精准地統計乘坐信息等。人工智能技術還能利用海量數據和強大計算能力,優化航空天氣預報技術,從而有望減少惡劣天氣對航空業的影響,提高航司運營效率。

諸多業界人士也非常看好中國大飛機C919進入民航市場。沃爾什表示,他曾到訪中國商飛並參觀C919大飛機。C919已在中國市場投入商業運營,並擁有大量訂單,這說明中國大飛機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我認為未來航空公司將有更多選擇,這對(民航市場)發展有重要意義。”

探索綠色低碳發展

據相關統計,航空業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至3%,航空業減排任務繁重。近年來,航空業加快探索低碳發展步伐,積極推進綠色轉型。2021年,國際航協承諾其成員航空公司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

近期,國際航協與非營利組織智慧貨運中心宣布建立合作關系,計劃提升碳排放計算的通用辦法,努力為航空貨運業提供一致和透明的碳排放計算支持。國際航協近日還宣布設立可持續航空燃料登記名錄,旨在通過精准核算可持續航空燃料的使用情況和減排成效,加快可持續航空燃料的使用。預計該名錄將於2025年一季度發布,可持續航空燃料有望為2050年航空運輸淨零排放目標貢獻約65%的減排規模。

國際航協預測,2024年可持續航空燃料產量將增加3倍,達到19億升,佔全年航空燃料需求的0.53%。國際航協呼吁各國採取更多政策措施,加速推廣使用可持續航空燃料。最新調查也顯示,旅客對使用可持續航空燃料的支持率很高。約86%的受訪者表示,政府應為航空公司使用可持續航空燃料提供激勵措施。

目前,中國、法國、新加坡等國政府已相繼出台綠色航空發展規劃,通過推動飛機及其發動機技術更新、推廣可持續航空燃料商業應用、提升運營管理效能等舉措,加快推動航空業低碳轉型。以中東重要航空樞紐阿聯酋為例,該國計劃到2030年實現年產7億升可持續航空燃料,將減少48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助力該國實現可持續航空燃料區域中心的目標。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17日 14 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吳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