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中國在太空探索領域闊步前進

本報記者 張 紅
2024年07月15日07: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7月3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八號航天員李聰在空間站組合體艙外作業的畫面。   新華社記者 郭中正攝

7月3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八號航天員李聰在空間站組合體艙外作業的畫面。 新華社記者 郭中正攝

近來,中國太空探索進程持續吸引外媒關注:7月3日,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第二次出艙活動﹔6月25日,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中國還計劃在2030年前后實施火星採樣返回和木星系探測兩項任務……

首次從月背採集月壤

6月25日,嫦娥六號准確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中國國家航天局稱,經初步測量,嫦娥六號任務採集月球樣品1935.3克。據俄新社報道,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從月球背面採集月壤樣本。月球樣品已移交給中國科學院。這標志著嫦娥六號任務由工程實施階段正式轉入科學研究新階段。

據美聯社報道,科學家們預計嫦娥六號探測器帶回地球的樣本包含250萬年前的火山岩和其他物質。這些樣本能夠幫助解釋月球正面和背面的地理差異為何如此之大。

據德國《明鏡》周刊網站報道,中國的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首次將月球背面的月壤和岩石樣本帶回了地球。“這些都是全新的樣本。”德國明斯特大學行星科學家哈拉爾德·希辛格將中國的這次探月行動稱為“杰出的技術成就”。

“這是一次巨大的成功,表明中國人現在已經完全掌握了帶回樣本的太空技術。”法國《費加羅報》網站報道援引巴黎西岱大學和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弗雷德裡克·穆瓦尼耶的話評論道。法國國家航天研究中心太陽系探索專家弗朗西斯·羅卡爾說:“帶回月球背面的樣本有額外的難度,因為與月球背面的所有通信都必須通過軌道飛行器進行轉發。這表明,中國對所有設備的可靠性和質量都做到了真正的掌握,目前,中國的嫦娥探月計劃幾乎是完美的。”報道指出,分析嫦娥六號帶回的月球新樣本的重大意義在於,人們有望了解月球是如何形成和演變的。穆瓦尼耶指出:“有了嫦娥六號,我們很可能會對月球有一個新的認識,這令人興奮!”

中國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樣品已經增加了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報道,2020年12月,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1731克月壤樣品。這是人類首次獲得的月表年輕火山岩區樣品。截至今年6月,已有多個領域70余項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成果在中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中國科研人員通過對嫦娥五號鑽採岩屑月壤的觀察分析,首次發現了天然形成的少層石墨烯。報道稱,這一發現為月球的地質活動和演變歷史以及月球的環境特點提供了新見解,為月球的原位資源利用提供了重要信息及線索。

據俄羅斯衛星社網站報道,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月球樣品進入“嫦娥時代”,極大豐富了人類對月球乃至宇宙的認知。中外科學家使用中國探月數據,已發表1900余篇論文。從嫦娥五號月球樣品中,中國科學家發現了月球的第六種新礦物,並命名為“嫦娥石”﹔研究還証明,月球在19.6億年前,仍存在岩漿活動,使目前已知月球地質壽命“延長”了10億年。

積極推動國際合作

7月8日,中法天文衛星傳來喜訊,經過在軌測試,衛星平台工作正常,中法雙方4台有效載荷均已完成開機測試,其中中方研制的伽馬射線監測器開機不久,就探測到了首個伽馬暴。伽馬暴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除了宇宙大爆炸以外最劇烈的爆發現象。對伽馬暴進行深入觀測和研究將有助於幫助人類解決基礎科學中的若干重大問題。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報道,6月22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中法天文衛星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的托舉下升空,隨后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網站報道,中法天文衛星是中法兩國聯合論証研制的空間科學衛星,配置了由中方研制的伽馬射線監視器、光學望遠鏡和法方研制的硬X射線相機、軟X射線望遠鏡4台科學載荷,是迄今為止全球對伽馬暴開展多波段綜合觀測能力最強的衛星,將對伽馬暴研究等空間天文領域科學發現發揮重要作用。報道指出,中法天文衛星自2005年啟動論証,歷經近20年共同努力。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60年來,中法兩國在航天領域開展了務實合作,2018年中法聯合研制的中法海洋衛星成功發射,2024年嫦娥六號探測器搭載法國氡氣探測儀著陸月球背面。此次中法天文衛星項目的成功實施也是中法航天領域深度合作的典范。

中俄也在加強合作。據《俄羅斯報》報道,俄羅斯和中國將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俄羅斯總統普京6月12日簽署了關於批准兩國間相關協議的法律。該協議的落實將有助於俄中兩國聯合開展太空活動。美國《福布斯》雜志俄文版網站文章指出,中俄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項目對其他國家開放,目前已有多個國家和航天組織參與這一項目。

近年來,中國一直積極推動太空探索領域的國際合作。截至目前,中國已與43個國家或地區和6個國際組織簽署共136項航天領域合作文件,與9個國家航天機構簽署了航天合作大綱,建立17個航天合作機制,現已初步構建了以合作協定為指導、合作機制為依托、合作大綱為抓手的航天國際合作模式。

據美聯社報道,中國國家航天局近日詳細公布了月球樣品研究的申請流程和開展月球樣品國際合作的具體信息。中方歡迎各國科研人士按照有關流程提出申請,共享惠益。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報道,中國嫦娥六號搭載了歐空局月表負離子分析儀、法國月球氡氣探測儀、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巴基斯坦立方星等國際載荷,一同進行科學探測,開展了測控領域的協同合作。

此外,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報道,世界各國對於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司的自願資助中,中國的存在感不斷提高。從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司公布的2018年至2022年數據來看,中國的自願資助額除2021年之外均居首位,2022年達到約34萬美元,佔到全部自願資助額的1/4。

行星探測還將繼續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中國在太空探索領域正闊步前進。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道指出,中國的嫦娥六號任務是更加雄心勃勃的太空探索計劃的基石。報道稱,該任務有助從火星獲取樣本。火星可能向我們揭示更多奧秘,例如關於生命的起源以及火星是否適合人類居住。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事實是嫦娥六號上升器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的交會對接技術,這對於讓航天員登陸月球並返回有幫助。中國已宣布將於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中國還計劃在2026年和2028年左右對月球南極進行兩次探測。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報道,中國計劃在2030年前后實施火星採樣返回和木星系探測兩項任務。未來一段時間,中國深空探測主要在兩個方面:月球探測和行星探測。嫦娥六號任務順利完成后,后面將有嫦娥七號、嫦娥八號。嫦娥七號任務主要是對月球南極部分的資源做勘察,嫦娥八號是對月球資源的原位利用開展技術驗証,之后在月球探測方面還將跟國際同行一道共商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共享、共用月球探測成果。在行星探測方面,中國計劃在10年至15年內完成4次行星探測任務。其中,天問一號任務已於2021年圓滿成功,標志著中國深空探測走向月球以遠的領域。未來圍繞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小天體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以及地外生命信息的探測等科學目標,中國還將開展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以及行星系探測任務。天問二號任務准備在2025年前后實施,主要目標是小行星探測,將瞄准一顆近地小行星進行伴飛並取樣返回。天問三號火星採樣返回任務計劃在2030年前后實施,開展火星採樣以及攜帶火星樣品返回地球。天問四號將實現木星系探測,也是在2030年前后實施。

外媒還注意到,中國正在商業航天領域努力。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報道,2024年,“商業航天”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給商業航天領域帶來發展新機遇。各地過去幾年也陸續出台針對航空航天產業的支持政策。

據法新社報道,中國在2014年向民營企業開放了部分航天領域,此后,數以百計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例如,6月初,谷神星一號商業運載火箭成功將TEE-01B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這是今年計劃進行的眾多發射中的一次。

塔斯社近日報道了位於中國海南省東部文昌市的一座商業航天發射場基本建設完畢。這是中國首座商業航天發射場。6月30日,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正式宣布,已具備執行發射能力,這意味著歷經短短兩年時間,該發射場已經能夠承接火箭發射業務並實現商業化運營,今年下半年,該發射場將迎來首次火箭發射。

中國已成為太空探索領域的重要參與者。外媒關注到,從“嫦娥”探月到“天問”探火,再到“北斗”組網,中國航天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太空探索范圍更深更廣。美國世界政治評論網站文章指出,中國已經確立了自己作為一個有能力的太空大國和其他國家潛在合作伙伴的地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張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