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大家為啥都愛看爽劇?

2024年07月08日10:05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近日,新的網絡詞匯量又+1——“乳腺俠”。起源是在某電視劇中,女主難度開局,被騙被埋,全家幾乎滅門,然而她一路復仇,斬殺所有敵人。劇情太爽,看得人“乳腺通暢”,就有了這個詞。

過去,正劇、權謀、懸疑等題材是觀眾熱議追捧的焦點。現在,什麼虐戀情深,什麼權謀詭計,通通都要給情節緊湊,反轉不斷,快感滿滿的“爽劇”讓道。

以該電視劇為例,其中,最大的爽點就是一個接一個的“打臉”。很多困境看起來都是死局,但女主沒有妥協,反而用大家意想不到的方式達成自己的目的。導演和編劇團隊知道觀眾想看什麼,新的時代情緒是什麼。

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講講,“當代人愛看爽劇”這一現象背后到底隱藏著怎樣的心理機制和社會需求?

不用動腦就可以釋放情緒

所謂“爽劇”,就是看完之后感覺很爽的電視劇,它滿足了觀眾的即時快感和情感釋放的需求。

盡管許多理性思考者可能會指出,某些劇情中“爽點”的設置顯得過於夸張,邏輯構建上留有諸多縫隙,難以細致推敲,純屬“不帶腦子娛樂”。但是,“爽劇”的“爽點”,恰恰就“爽”在不用動腦,負荷很小。

“爽劇”的劇情簡單明了,易於理解,觀眾可以輕鬆跟隨﹔沖突清晰明了,解決方式直截了當,不需要深層次的分析,觀眾可以快速抓住故事的主線﹔劇情更多地依賴情感驅動,而非復雜的情節設定。因此在觀看過程中,觀眾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就能看得懂,入戲快,情緒投入也更直接,整個觀影過程輕鬆又愉悅。

在快節奏的生活洪流中,很多人都需要解壓的渠道,釋放情緒。日復一日,我們被潮水般的信息淹沒,需要不斷做出決策與判斷。

然而,遺憾的是,我們的大腦工作記憶,這一寶貴資源,卻是有限的。面對沒完沒了的會議、連綿不絕的任務和源源不斷的需求,耗盡了我們的大部分處理能力。在沉重的認知負荷下,不用動腦的“電子榨菜”,是深夜加班族們的“泡面加腸”,沒有什麼營養,卻讓身心舒暢。

“爽劇”提供的情緒價值類似於“短視頻”

“爽劇”融合了短劇情節密集和節奏迅猛的特點,幾分鐘就會出現一個沖突,幾十幀就能轉換一個場景。觀眾上一秒還在為主角的困境揪心,下一秒就能看到反派被打臉。

每集都有一個小高潮,每兩集就有一個大事件,爽點和炸點不斷,無縫銜接,連綿不絕。主角總是忙個不停,而觀眾則被緊張的劇情牢牢吸引。

“爽劇”的過癮,與“短視頻”的上癮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短視頻的世界裡,我們體驗到了一種被稱為“間歇性強化”的現象。

短視頻裡密集的信息流激活了我們大腦中的獎勵系統:觀看視頻——激發多巴胺的分泌——繼續觀看——持續分泌多巴胺。這種“下一個可能更加有趣”的期待驅使我們不斷地滑動屏幕。

而減少冗長鋪墊、剔除邏輯推理,增加情境轉換、加快劇情推進和鋪設意外反轉的“爽劇”,也如“短視頻”一樣,牢牢勾住了觀眾對“下一秒可能意想不到”的期待,隨機獎賞持續刺激著多巴胺的分泌,讓我們愉悅滿溢、欲罷不能。

體驗強烈,沒有代價

觀眾看劇的核心體驗,往往超越了單純的邏輯嚴謹性。正如神經科學作家喬納·萊勒(Jonah Lehrer)所言:“沒有情感,就不存在理性。”觀眾真正追尋的,是主人公在歷經重重挑戰與磨難后,內心深處所發生的深刻轉變與成長。

在“爽劇”的快節奏和直接的劇情中,觀眾可以快速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變化,體驗到他們的內心世界,看見他們的掙扎蛻變。當我們沉浸在劇情時,我們與屏幕人物之間的界限就消失了,在那當下,我們來到了故事中的異世界,化身為故事中的主人公,思TA所思,感TA所感,慮TA所慮,爽TA所爽,體驗那些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難以企及、渴望完成,或者想要回避、害怕焦慮的事情。

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指出,個體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而獲得關於自我可能性的替代性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是自我效能感的重要來源。而神經科學家馬科·亞科博尼(Marco Iacoboni)的研究則進一步揭示了這一過程的神經基礎——鏡像神經元的激活。

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是人類大腦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它使得我們能夠模仿他人的行為和情感。不管是我們自己在經歷一件事情,還是我們看到其他人在做這件事,我們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都會被激活。

當我們觀看“爽劇”時,這些神經元如同橋梁,連接著我們的內心與角色的經歷,使我們能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劇情中的每一個細微變化。通過這種“代入式”的體驗,我們能從主角的經歷中,知道了“這樣做”或“那樣做”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應對什麼困境,收獲哪些成就,實現多少成長,卻不用付出任何代價。

同時,也在主角的“開挂升級”中,感受到與主角同等的成就感、效能感和價值感,體驗成功的喜悅和滿足。這相當於玩了一次真實感十足、情感體驗強烈的人生模擬,卻沒有現實的傷痛,沒有失去的遺憾,隻有滿滿的收獲與成就。

“爽劇”——當代人的電子嘴替

成年人的世界有很多現實和無奈,這使得“忍一忍”和“退一步”成為了我們應對沖突、維護關系和追求長遠利益的常用策略。然而,在這份看似成熟的隱忍與退讓背后,難免會滋生“忍一時越想越氣,退一步越想越虧”的復雜情感,無處宣泄,難以釋懷。

面對這樣的情感困境,“爽劇”裡的主角仿佛化身為我們的“電子勇士”和“電子嘴替”。他們無所畏懼,言辭犀利,有仇必報,絕不內耗,替我們罵盡人生不公,幫我們回懟無恥惡人。

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認為,當我們觀看故事時,我們的大腦會進行一種心理模擬,將故事中的行為、動作和感官知覺細節與我們自己的個人經歷相融合。

研究顯示,當我們在心理上模擬故事中主角的行為時,激活的腦區與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執行類似行為時使用的腦區高度相似。這意味著,當故事中的主角懲治惡人、取得勝利時,我們體驗到的愉悅感與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取得勝利時的愉悅感是相似的。

“電子嘴替”的存在,不僅讓我們在情感上得到了宣泄與釋放,更激發了我們對公平與正義的不懈追求:雖然生活很骨感,但是“電子嘴替”幫我找回了場子,想了就是做了,第二天又能重振旗鼓、面帶笑容去迎接現實。

“爽劇”的魅力,並不只是浮於表面的人美、景美、視覺美,更在於其深層次的道德審美。在“爽劇”中,都講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一朴素卻深刻的道德法則被賦予了直觀且令人愉悅的呈現方式。

而且,相比正劇常有的“正義不會缺席,但一定遲到”的憋屈感,“爽劇”以其緊湊的節奏和直接的沖突解決方式,讓正義與邪惡的較量變得直接而迅速,滿足了觀眾對於正義即刻實現的迫切期待,仿佛為現實世界的復雜與緩慢按下了加速鍵。

誤會不用在10年后才解開,逆襲不用苦等18年重生,在這個世界裡,正義不再是遙遠而模糊的承諾,而是即時可見、觸手可及的獎賞﹔邪惡亦非逃避懲罰的避風港,而是必然面臨公正裁決的歸宿。

“爽劇”為什麼如此吸引人?這是因為,它們提供了一種簡單而直接的方式,讓觀眾通過心理模擬體驗到主角的勝利和快樂,從而在心理上獲得巨大的滿足感。

觀眾不僅僅是在觀看一個外部的故事,他們在無意識中將自己投射到故事中,體驗到主角的冒險和成功。這種投射不需要復雜的思考過程,因此即使“爽劇”的邏輯可能不夠嚴密,觀眾仍然能夠輕鬆享受故事,並從中獲得快樂。因此,在沉迷“爽劇”的過程中,我們愛的不是主角,而是我們渴望的理想型﹔我們追的不是情節,而是我們好奇的異世界。

大家在現實生活中受到磨難,需要微甜來補。而“爽劇”的甜,正好為忙碌、疲憊的現代人提供了一個暫時逃離現實、沉浸於美好願景的避風港,也提供了那份直抵心靈的慰藉和釋放。

作者: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蘇靜 

審核: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樊春雷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