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黃金出自哪裡,你一定猜不到

今年以來,國內外金價持續上漲。黃金成了很多人的心頭好,大家涌入金店,買金、賣金。黃金因其不易發生化學變質而帶來的價值穩定性,以及天然儲量的稀缺性,成為了許多人資產配置中的優選。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中國是目前全球黃金開採量最大的國家,也是最大的買家。據統計,國內的黃金產量自2016年以來一直維持在300噸以上,2023年的年產量超370噸,約佔全球總產量的12%。
那麼,中國黃金出自哪裡呢?大多數人可能會選擇南方,因為咱們國家的有色金屬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南方。但讓人吃驚的是,中國的黃金儲量和產量最高的省份竟然是山東。
根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22年全國礦產資源儲量統計表》,2022年全國黃金總儲量為3127.46噸,其中山東省(967.93噸)幾乎佔全國總儲量的30%,且遠遠超過第二名甘肅(283.36噸)、第三名雲南(218.26噸)。
《2022年全國礦產資源儲量統計表》
根據中國黃金協會發布《中國黃金年鑒2023》,山東的黃金產量也遙遙領先,達到147.39噸,把第二名河南省遠遠甩在后面。
《中國黃金年鑒 2023》
為什麼山東會有這麼多黃金礦產資源?還能開採出這麼多黃金?
它背后不僅有得天獨厚的金礦資源加持,更是幾代人勘探、開採、加工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所積累的成果。
山東金礦為什麼那麼多?
金元素的起源要追溯到宇宙的深處,它是超新星爆炸后的產物,大爆炸過程中恆星內部大部分物質被拋射到宇宙中,並進一步形成更重的元素,這其中就誕生了金。
這些更新、更重的元素隨后又參與到新的恆星或行星的成形過程中,這裡面便有了我們的地球。也就是說,在地球誕生之初,金元素就參與了我們星球的建構。
不過,大部分金元素深藏於地核之中,被開採的可能性極低。隻有一部分金元素在特定地質構造及地質作用下,不斷富集,進而演變成后來可被人工開採的礦床,隨后被人類開採,並轉化為了黃金。這個過程相當不容易,不僅需要地殼中有金元素富集,還需要特定的地質作用。
黃金的礦床被分為很多類型,有學者將其分為岩漿型金礦床、與構造有關的金礦床、沉積型金礦床、變質金礦床四個大類,在這幾個大類之下又細分出眾多子類。
中國雖不是全球黃金資源最多的國家,但金礦豐富且類型多樣。它們分布於國內多個省份和地區,不同區域可能以某一種或者幾種類型的金礦為主。如此分散的分布特征與中國所處的板塊位置和所經歷的地質時代密切相關。
我國位於歐亞板塊東南部,黃金礦床的形成受到板塊構造運動的影響——板塊間的碰撞、俯沖而形成特殊地質構造為金礦的形成提供了基礎的動力來源。
以斷裂帶為例,這些大地的裂痕反而成為金礦形成的溫床。地球表面在構造活動所產生的巨大力量之下,撕裂了岩石,也創造出一條條斷裂帶,它們成為礦物富集的起點。
這些斷裂帶就像通道,源源不斷地引導富含礦物質的熱液向上遷移。伴隨熱液的上升,壓力和溫度的變化進一步促使像金這樣的礦物質沉澱,形成礦脈。
受斷裂控制的金礦化與構造位置關系
中生代時期,中國岩漿活動廣泛分布,這為金礦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熱量物質來源,也造就了今天國內金礦分布的特征。
而山東如今成為全國黃金資源儲量最多的省份,得益於其地表之下的構造-岩漿運動,形成了“郯城-廬江斷裂帶”等深度大、范圍廣的斷裂帶,它們是山東地區金礦成形的溫床。
尤其是,目前世界第三大金礦富集地——山東膠東地區,其黃金資源的開採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有史可考的招遠採金活動,可追溯至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派大臣潘美到招遠督採黃金,從此招遠的黃金文化開始繁榮發展。當時的招遠更是留下“金穴數百處,歲溢數千兩”的記載。
深部找礦的理論突破讓“山東黃金”脫穎而出
然而,單是金礦資源豐富,並不足以讓山東金礦在全國脫穎而出。畢竟,“我有”並不代表“我知道在哪”“我能開採出來”。
尤其是,金礦往往存在於地殼深處,地下地質構造復雜,存在高溫、高壓、地下水等不利條件,開採難度非常之大,存在巨大風險。
真正讓“山東金礦”脫穎而出,離不開我國地質工作者在“金礦成礦”理論上的突破。
作為中國的重要黃金產地,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山東金礦的找礦進展一度非常緩慢。彼時已勘查且已開發的礦山多以淺部礦居多,這些礦床面臨資源枯竭,部分礦山可採年限不足5年等問題。
為解決這一資源危機,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省第六地質礦產勘查院聯合中國地質科學院及北京大學等科研單位和高校,共同研究、探索深部找礦理論,這在世界上也還是一個大難題。當時,科研人員將深部找礦的重點放在三山島帶、焦家帶、招平帶和海陽牟平帶。
經過十多年的聯合攻關,科研人員逐步突破難題,摸清了深部成礦的規律,並構建出新的理論,為找礦施工提供指導。
總結起來,在深部找礦問題上有三大理論突破:
首先,科研人員對斷裂帶的特征有了更明確的認識。通過探查與研究,他們確認膠東地區主要的斷裂帶呈現出上陡下緩的鏟式斷裂。
這種鏟式斷裂沿走向和傾向往往呈舒緩波狀展布,沿傾向傾角的陡、緩交替形成台階型式。這一新的認識突破傳統視角,擴充了找礦的空間。
其次,他們總結出膠東地區礦床的富集特征——呈階梯式分布。這是由於成礦流體沿斷裂運移時,斷裂緩傾地段頂部壓力大,流體橫向逸散速度慢,因而更容易沉澱成礦。
該成礦模型的建立,解決了深部成礦空間、賦礦位置、找礦方向的問題,並解釋了陡傾段無礦規律,及深部無礦段的成因。
最后,建構了焦家式“熱隆—伸展”成礦理論模型。中國東部地幔在白堊紀時期隆起,殼幔的相互作用導致膠東地區產生殼幔同熔型花崗岩。
這種花崗岩的特點是,在地質過程中,地殼和地幔的物質在部分熔融狀態下混合而形成。它進而又驅動流體循環、萃取殼源花崗岩中的成礦物質,形成花崗岩穹窿—伸展構造。
在主構造帶中,流體交代構造岩形成蝕變岩型礦體﹔在花崗岩穹窿邊緣,流體沿張裂隙充填成礦,即石英脈型金礦。這一成礦理論的建構,在解釋膠東金礦成礦規律,及蝕變岩型金礦和石英脈型金礦的時空關系同時,也揭示出當地深部找礦的巨大潛力。
伴隨著深部找礦的理論突破,山東探明的黃金儲量數字不斷增長。
2023年,山東黃金集團在濟南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西嶺金礦是目前已探明的國內資源量規模最大的巨型單體金礦床,該金礦探明的新增“金”金屬量近200噸,累計“金”金屬量達 580噸,潛在經濟價值2000多億元。西嶺金礦同時也被認為是屬於世界級巨型單體金礦床。
三山島金礦,西嶺金礦位於正在開採的三山島金礦深部。(山東省自然資源廳)
黃金開採技術的研發、創新讓“山東黃金”坐穩第一
如此龐大的資源儲量,奠定了山東在全國黃金產地中的地位。與此同時,他們不斷在開採技術上的研發投入,這使得山東穩坐全國黃金產業的領先地位。
在深部開採方面,一項項專利技術不斷走向實踐、創新。
例如在西嶺金礦,自主研發出適合深部鑽探的“鑽杆柱深度極限使用”“抗鹽抗高溫鑽井液”“小口徑繩索取心定向鑽進”三合一集成關鍵技術,在確保深部鑽探成功實施的同時,也有效提高了深部資源的勘查開採效率。
此外,在深井採礦技術方面,山東的作業能力也不斷向更深處延伸。
比如三山島金礦內的三山島副井,目前已突破千米大關,成為亞洲第一深礦井,井深達1915米,其井架採用的是國內最大的Ⅷ型井架。該井架歷時3個多月研制生產,可以經受住1436噸載荷的考驗,具備滿足井深1800-2500米、淨直徑11米的立井施工能力。
開採技術之外,智能化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也極大提升了山東金礦的開採能力與效率。
比如,焦家金礦目前已完成基於WiFi6Mesh組網環境下的無軌設備,遠程操控井下實操基地的試驗。該試驗也是全國首例礦山大型無軌設備基於WiFi6Mesh組網的遠程操控,目前已在部分智能採區試投用,它的投用開創了國內該項技術的先河。
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術在山東礦山的廣泛應用。這些智能化技術推動了山東在採礦工藝、選冶技術等方面的優化與進步,並在此基礎上帶來礦山面向機械化、規模化、智能化的方向不斷改進。
智能化技術的應用、融合,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逐步減少對人力的依賴,提升了礦井作業的安全性和准確性。
5G遠程控制智能鏟運機。(山東黃金集團公眾號)
總之,理論層面的創新與開採、管理技術的創新與數字化,讓山東的淘金故事自宋延續至今,並書寫出一個數智化的現代版本。
消費市場黃金熱的背后,不僅折射出的是一個時代社會情緒,還反映出了我國不斷成長起來的地質採礦業的成長與發展。
作者:北京大學傳播學碩士逸驍
審核:自然資源部信息中心副研究員張玉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