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十幾款科技助殘產品亮相助殘日 包括六足導盲犬、人工視網膜技術等

外骨骼康復機器人幫患者重新行走

王薇
2024年05月20日07:41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今年的助殘日主題為“科技助殘,共享美好生活”。5月18日,由中殘聯主辦,北京市殘聯承辦的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活動在北京市殘疾人服務示范中心(匯愛大廈)舉行,十幾款科技助殘創新產品亮相,讓殘疾人朋友看到了科技助殘、科技改變生活的力量和希望。

一走進活動現場,一隻電子導盲犬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和此前曾在匯愛大廈亮相的四足電子導盲犬“小西”不同,這隻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高峰教授團隊的導盲犬有六條腿,它不僅可以主動避障,而且還會通過耳機和盲人朋友進行對話,主動提示周圍遇到的環境。

“小狗,帶我去導盲犬基地。”聽到盲人朋友發出的喚醒指令,電子導盲犬開始工作,它踏著六條腿向著設定位置前進。這時,一名工作人員擋在它的前面,電子導盲犬輕鬆避開,同時它向盲人朋友的耳機裡同步傳出了前方有障礙物的提示,讓盲人知道它為何調整了方向。當天,上海交大的高峰教授也來到了現場,他告訴北青報記者,導盲犬會經常外出,和四足電子導盲犬相比,六足電子導盲犬的穩定性會更強,它能夠保証行走時始終有三條腿支撐。“我們的電子導盲犬具有視覺環境的感知功能,可以自主導航到目的地,動態躲避障礙、識別紅綠燈等。我們期待它能夠早日走進盲人的生活。”高峰教授說道。

電子導盲犬讓盲人朋友的便利出行成為可能,活動上,諾爾康神經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帶來的人工視網膜系統,讓全盲患者看到了重新“看見”的希望。據工作人員介紹,他們開發的人工視覺系統主要是模擬人類視覺形成的原理,通過植入腦部的電子裝置,讓電流直接刺激視網膜上殘余的視神經,進而重新獲得光感信號,“看到”影像。目前,這一技術有望運用到視網膜色素變性和老年黃斑變性引起的失明問題上。“我們現在已經完成了動物實驗,不久將啟動人體實驗,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為盲人朋友重新帶來光明。”

2022年北京冬殘奧會火炬傳遞儀式上,截癱患者邵海鵬穿戴著大艾AI外骨骼康復機器人以自由之態完成了火炬的匯集,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科技帶給殘障群體的改變。活動現場,邵海鵬穿戴著AI外骨骼康復機器人再次亮相。作為截癱患者,站立行走幾乎是一個夢。2017年受傷后,邵海鵬的醫生曾經和他的母親說他有可能一輩子坐在輪椅上。后來,邵海鵬接觸到了幫助殘疾人康復的外骨骼康復機器人,在機器人的幫助下,他實現了從坐到站再到走的蛻變。“在機器人的幫助下,我每天都堅持大量訓練,這是康復醫生無法做到的。”幾年的訓練堅持下來,如今,邵海鵬隻有腳踝以下沒有知覺,臀部和腿部都有了感覺。“現在不用機器人輔助,我可以自主行走20余米。而且AI外骨骼機器人正在根據我的狀態制定更加精細的訓練計劃,讓我的腿部肌肉得到更全面的訓練。我才30多歲,我相信在科技的助力下,我一定會走得更遠。”

記者從中殘聯了解到,“十三五”以來,科技部將殘疾人康復、無障礙環境建設、輔具技術、殘疾預防、殘疾人體育等領域科研項目納入國家重點科技研發計劃,中國殘聯組織並實施的7個項目吸引了25所高校、16家科研院所、24家企業參與到殘疾人領域科技創新。同時,近五年來,中國殘聯設立各類科研課題300余項,助推助殘科技研究、應用,一批科研成果已得到推廣應用。人工耳蝸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已使我國近90%的聽障兒童與健聽兒童一樣,能夠聽聲學語,進入普通幼兒園和學校學習。智能語音轉換和讀屏等技術的推廣應用,正使越來越多的聽障人士和盲人朋友能夠與其他人群高效溝通,跨越數字鴻溝,融入信息社會。科技在改善殘疾人生活、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中正發揮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