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航天科技成果產生巨大綜合效益

走進千家萬戶 服務千行百業

本報記者劉詩瑤 谷業凱 喻思南
2024年05月20日07: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作為高精尖技術的代表,航天科技是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航天事業進入發展“快車道”,航天科技實現跨越式發展,標注了新時代科技創新的高度和深度。發展航天事業不僅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需要,也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新動能,具有巨大的綜合效益。

載人航天工程—— 

空間應用成果加速落地

4月26日,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順利進駐中國空間站。根據計劃,乘組將利用艙內科學實驗機櫃和艙外載荷,在微重力基礎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航天醫學、航天技術等領域,開展90余項試(實)驗。后續,試(實)驗生成的樣品將由科學家深入開展分析研究,有望取得一批重要的科學應用成果。

建造為應用、應用為根本,是打造中國人太空之家的初心使命。自1992年立項實施起,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就著眼於充分發揮應用效益的目標,研制部署了一批國際領先的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設施,持續滾動開展大規模的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目前,我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空間應用有序展開、成果頻出。據統計,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已有4000余項成果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

以太空育種為例,在宇宙射線、微重力等極端環境作用下,太空“出差”的種子遺傳進化加速。經科研人員篩選培育,形成了特性穩定的新品種,提升了育種技術效率。2022年12月,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將來自黑龍江撫遠的蔓越莓種子帶回地球,在全球開創了蔓越莓太空育種的先例。

此前,我國科研人員利用航天育種技術培育出的水稻新品種培雜泰豐、華航香銀針等,在產量、品質、抗性上表現突出。國家農業農村信息中心2021年統計數據顯示,航天小麥品種“魯原502”累計推廣面積超1億畝,解決了大穗型小麥品種易倒伏難題,成為全國小麥種植的主導品種之一。截至目前,我國航天育種搭載實驗3000余項,育成主糧審定品種240多個,蔬菜、水果、林草、花卉新品種400多個,創造直接經濟效益逾3600億元,年增產糧食約26億公斤。

航天科技是世界各國科技競爭的制高點。我國在載人飛船、運載火箭等航天重器的研發和空間站建造過程中,應用了大量高精尖的新技術和新材料,帶動了微電子、機械制造、通信等多個領域的技術創新、工藝提升和產業升級。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應用深度廣度不斷拓展

江蘇省南京市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無人機起落有序,飛行通暢。4月22日14時30分,一架搭載血液冷藏箱的無人機從南京紅十字血液中心起飛,經過15分鐘固定航線飛行,降落在南京市浦口人民醫院門診樓前,准時完成血液運輸任務。2公裡之外,南京市浦口區消防救援大隊正在進行消防演練,無人機從飛駁車載機巢中飛出,視頻畫面實時回傳,紅外線熱成像系統迅速定位“被困人員”,幫助消防員實施救援。

千尋位置網絡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陳金培介紹,通過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務,無人機可以輕鬆獲得動態厘米級精准定位服務能力,即使在外界環境干擾較強的區域,也依然能夠保証定位精度,降低飛行風險,提高作業效率。此外,基於矢量、衛星影像地圖,集成3D地形、氣象等多維數據,千尋位置自建的低空監管服務管理平台,相當於在空中部署了無形的“交通警察”,保障無人機等低空飛行設備的有序、安全、合規飛行。

天上建好,地上用好。近年來,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北斗系統)應用深度廣度不斷拓展,在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拓展生產生活應用場景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時空賦能作用。

“天作棋盤星作子”。如今,北斗系統已在眾多行業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在交通領域,全國道路營運車輛應用北斗系統超800萬輛,超4.8萬艘船舶、超1.3萬水上助導航設施應用北斗系統﹔在農業領域,全國超過10萬台農機已安裝北斗自動駕駛系統,接入國家精准農業綜合數據服務平台的農機裝備達到25.8萬台﹔應急管理服務方面,“北斗+安全智能監測預警雲平台”已在全國布設監測點8000多個,完成超過600次安全預警。

2023年11月發布的《中國北斗產業發展指數報告》顯示,我國各種類型的北斗終端設備(不含消費類電子)應用總量接近2300萬台/套,北斗應用滲透率超過50%。涉及國計民生主要行業的北斗終端設備應用數量超過1300萬台/套。

高分專項工程——

高質量遙感服務走向大眾

去年8月,受5號台風“杜蘇芮”影響,吉林北部出現大范圍強降雨。其中,扶余市農田積水嚴重,庄稼也被雨水沖刷得東倒西歪,隨時有倒伏風險。

必須盡快搶救作物,補償農民損失。然而哪些耕地受災、受災情況如何,保險公司隻有掌握精准信息,才能快速理賠。正當農民焦急地等待救援時,基於當年5月至8月的高分衛星遙感數據,航天宏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結合光學、雷達、耕地數據等信息,快速提取了洪澇災害受災區域,確定了受災耕地的范圍,為損失核定、辦理理賠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

賦能農業保險理賠,是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以下簡稱“高分專項工程”)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作為我國空間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分衛星被稱為太空中的“天眼”。自2010年啟動至今,高分專項工程突破了1500余項關鍵技術,實現從地球靜止軌道到低軌衛星群、從可見光到紅外、從多光譜到高光譜、從光學遙感到雷達遙感的對地觀測能力,構建了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骨干網。

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書記兼高分專項工程副總設計師孟令杰介紹,高分衛星數據和成果已經為3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在國內廣泛應用於國土資源調查、生態、環境保護、防災減災、城鄉建設等28個行業,與老百姓“吃穿住行玩”息息相關。

2022年12月,我國成功發射高分五號01A衛星,標志著高分專項工程空間段建設任務全面完成。目前,高分專項工程已全面轉入衛星應用階段。高分系列衛星本領越來越強,高分衛星遙感應用領域不斷拓展。

近年來,國家航天局聯合多個部門建設了國家遙感數據與應用服務平台。孟令杰介紹,該平台旨在綜合高分專項工程的衛星數據、技術成果和應用經驗,同時引接陸地、氣象、海洋有關衛星數據,共同搭建空間信息服務資源共享樞紐。今年4月,該平台業務版正式發布。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