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世界睡眠日:越想睡,越睡不著?專家支招教你睡個好覺

2023年03月21日15:46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今年3月21日是第23個世界睡眠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郭兮恆、慕思副總裁楊鑫做客人民網,就近些年大眾睡眠現狀、睡眠障礙、如何改善睡眠質量等相關話題進行交流。

主持人:臨床上有哪些表現標志著睡眠質量不好?

郭兮恆:睡眠質量不好表現的形式有多種多樣。睡醒以后,感到不解乏,疲憊,還想睡﹔工作的時候難以集中精力,難以專注﹔學習、上課的時候想打盹,記憶力不好﹔經常出現情緒低落、煩燥或者易怒,甚至出現焦慮抑郁的狀態,這都是睡眠質量不好的表現。

睡眠本身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跟精神、心理因素有關。比如,在人的一生當中會經歷過度興奮、快樂,也可能是難過、悲傷。人體有很大的調整能力,如果睡眠暫時受到一些干擾,可以在短時間之內調整就把這個問題克服掉,很快就會回歸到正常。

但還有一部分人對於克服不良情緒的能力有限,一旦受到不良情緒的影響,他的身體會產生更加激烈的反應,會出現情緒上或者身體方面、精神方面出現各種各樣的表現。其中,睡眠是最容易被干擾的,往往表現為入睡困難或者是維持睡眠困難,以及出現早醒的現象。

主持人:不同年齡的人群,睡眠差會對身體有哪些影響?

郭兮恆:對於兒童來說,在睡眠過程中,深睡眠中釋放大量的生長激素。如果孩子的深睡眠時間足夠長的話,生長激素才能充分釋放,人的個子才會長高。

從睡眠結構上講,還有一種睡眠叫做快速動眼睡眠。這種睡眠和深睡眠共同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如果睡眠時間過短的話,深睡眠時間和快速動眼睡眠時間都會減少,從而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

對於年輕人來說,許多年輕人受工作、學習、生活壓力影響比較大,會利用晚間的時間工作。這樣的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可能會帶來兩個結果,一個睡眠不夠,另外一個是由於晚睡晚起而造成生物鐘紊亂。長期維持這樣的生活方式,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入睡困難。

主持人:在寢具行業當中有哪些科技手段可以幫助我們助力睡眠?

楊鑫:慕思提出來“六根”睡眠科學。影響睡眠可能至少有六個方面: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眼是指眼睛,眼睛看到的光線是否會對睡眠有影響﹔耳是指耳朵,耳朵聽到的聲音是否會對睡眠有影響﹔鼻是指鼻子,鼻子聞到的味道是否會對睡眠有影響﹔舌是指舌頭,我們晚上吃的食物是否會對睡眠有影響﹔意是指心理的狀態,大家能不能放下壓力,真正放鬆讓自己睡個好覺。要解決睡眠的問題,至少要從這六個方面同時來解決。

第二,慕思的研究發現,要讓身體的各個部位有一個比較好的貼合支撐。比如說不同的人,身高、體重均不一樣,每個部位所需要床墊的支撐力也不一樣。一定要有好的支撐力,這樣才能睡得好、入睡快、深睡時間長。

第三,枕頭也很重要。俗話說,七分墊、三分枕。床墊需要量身訂制,枕頭也需要根據個體的身高來訂制,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睡眠。所以,睡眠是個系統的問題,需要一個系統來解決,不能隻看某一方面。

主持人:3月19日中國睡眠研究會聯合慕思一起成立了“中國睡眠大數據中心”,成立這個數據中心有什麼樣的初衷?

郭兮恆:睡眠問題會造成睡眠障礙的病人白天的注意力、工作能力的下降,在工作當中就會出現一些差錯、誤操作。現在成立中國的睡眠大數據,其實通過大數據的呈現,對國內的睡眠情況來更加科學的研究,對我們國家能生成更有針對性的戰略的一個重要依據。

楊鑫:“中國睡眠大數據中心”成立以后,呈現了許多數據,對企業來講,可以根據數據呈現的問題來進行針對性的研發,通過產品盡可能幫助大家解決睡眠的問題。數據能夠指導我們企業做針對性的研發,為消費者提供好的產品。

主持人:在世界睡眠日,請給我們廣大網友提一些睡眠的建議?

郭兮恆:首先,了解自己睡眠是否健康。第一,睡眠時機。晚間在10點鐘左右是最佳的睡眠時機。第二,睡眠時長。正常的成年人,睡眠時長應該在7-8小時。第三,睡醒后的感受。如醒后感覺到神清氣爽,精神飽滿,心情快樂,工作能力學習能力都非常強,那說明睡眠質量是非常好的。

如果獲得一個較高質量的睡眠,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關注。

首先,保持心情愉快。如果每天都受到一些負面情緒的影響,睡眠也會容易受到干擾。

第二,生活要規律。睡眠的發生是有規律性的。如果能保持一個和睡眠相匹配的生活節律,睡眠就可以最少程度地受干擾,就容易獲得比較高質量的睡眠。

第三,對於特殊人群,要營造一個舒適、安逸和有安全感的睡眠環境。

特別注意的是,睡眠的問題可能是一種疾病,但是睡眠的問題也可能是身體其他疾病的一種症狀,如高血壓、高血糖、冠心病,出現了骨關節病或者皮膚搔痒等,這些問題都可能會干擾睡眠。解決了身體的原發疾病,也是提高睡眠質量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

除了自身調整以外,最好是要找專業醫生幫助解決,不要隨意的濫用藥物。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