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4日,由中國科協、人民日報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共同主辦的“科普中國—2020年度科普推選活動揭曉盛典”特別節目在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播出,湖南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省急救醫學研究所所長祝益民被評選為“年度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疫情期間,祝益民帶領湖南12名專家組成的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馳援津巴布韋和赤道幾內亞,編寫新冠肺炎防控國家建議書,受到津巴布韋總統和赤道幾內亞總理的接見和贊揚。在採訪中,祝益民表示,醫務人員應當成為醫學科普的主力軍。
提高疾病認識 避免大眾恐慌
“實際上每一次新發傳染病來到的時候,大家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恐慌,這種恐慌是我們對於未知領域的一種不確定性。”祝益民認為,正因為大眾對新發疾病的不了解,對很多新知識還缺乏認識,才會產生恐懼,這就需要我們進行醫學科普。
祝益民表示,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蔓延時大家非常恐慌,但通過努力,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大家不但減少了恐慌,並且在防控的各個環節上更加主動、更加積極。所以,醫學科普很重要。
做好科普工作 更好服務患者
祝益民表示,在現代科技和信息很發達的條件下,當一個人患有某種疾病的時候,可能會去查閱相關的資料和文獻,容易按照資料上的信息“對號入座”,這種方式有時可以減少診療過程當中走一些彎路,但有時也會帶來新問題。比如“對號入座”的時候,患者本身會產生很多焦慮。
“這就需要我們更好地去做好科普工作,權威的、科學的科普要佔有主導地位,所以醫務人員應當成為醫學科普的主力軍。”祝益民說。
掌握急救知識 推動全民健康
“實際上,急診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重要。”祝益民認為,很多疾病,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如心跳驟停這種緊急的情況。在醫學知識不斷提高的過程當中,醫務人員應當把急救的知識交給老百姓,形成“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的良好社會風尚,讓大眾能夠進行自救、互救或者他救。
基於此,祝益民等醫務工作者這些年都在積極推動急救知識的普及,他們希望能夠在“第一現場”“第一時間”通過培訓的“第一目擊者”去挽救身邊的人。所以在現場救護的“三個一”的理念下他們開展了“進診室、進病房、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的“五進”培訓,培訓更多的“第一目擊者”,成立“第一目擊者行動”的聯盟,編寫“第一目擊者”現場救護指南的科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