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一次性筷子會感染新冠病毒?1月“科學”流言榜發布

2021年02月01日10:24  
 

來源:科學辟謠平台

防護級別越高的口罩,越值得購買?使用一次性筷子會感染新冠病毒?《1月“科學”流言榜》發布,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1.流言標題:蝙蝠攜帶那麼多病毒,應該直接消滅掉

流言內容:從新冠肺炎疫情爆出與蝙蝠有關聯開始,這種會飛的哺乳動物就幾次三番被拱上熱搜。隨著人們了解的相關信息越來越多,尤其是蝙蝠作為“病毒儲存庫”的特質,讓大眾對它們從恐懼到厭惡,甚至有人提出:既然它們的存在具有如此大的威脅性,就應該直接把這種動物消滅掉。

真相解讀:蝙蝠需要保護,而非捕殺。首先,蝙蝠的食性豐富多樣,在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蝙蝠還是眾多植物的種子傳播者和授粉者。其次,蝙蝠具有較大的科研價值。蝙蝠有很多獨特的行為和生理特性,如具有高超的回聲定位能力和飛行技巧、免疫功能強大、患癌概率低等。對蝙蝠的這些特殊生理特征和行為學進行研究,將為人類生存及生物醫學研究提供很多有益的啟發。避免人獸共患病的主要途徑是禁食野生動物,嚴禁捕獵野生動物,減少與野生動物接觸。此外,要保護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干擾,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2.流言標題:防護級別越高的口罩,越值得購買

流言內容:防護級別越高的口罩,越值得購買。阻隔病毒挑選口罩,看防護級別就行。

真相解讀:阻隔病毒不能隻看防護級別。根據國家標准《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規范》(GB/T 32610-2016),防護級別特指針對空氣污染的防護,而防護空氣污染物與防護病毒等病原體有很大不同。就算防護級別看似很高的KN95、N95口罩,也存在醫用和非醫用的區別。若要滿足醫用,應符合國家標准《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GB 19083-2010)。即便都能達到95%的過濾性,但醫用標准比日常防護標准多一項“表面抗濕性”,即能夠防護體液噴濺。而大眾通常購買的KN95口罩多數符合國家標准《呼吸防護用品──自吸過濾式防顆粒物呼吸器》(GB 2626-2006),對普通人群日常防護已足夠,但是作為醫護人員,則必須使用符合國家標准GB 19083-2010的醫用防護口罩。

3.流言標題:大蒜能預防新冠肺炎

流言內容:有說法稱,大蒜切片氧化15分鐘后,放嘴裡咬碎,含一會,咽下唾液,吐掉蒜瓣,能夠有效殺滅新冠病毒。山東省蘭陵縣146萬人,即便是在武漢打工的蘭陵人也無一感染,就是因為當地人愛吃大蒜。

真相解讀:此說法沒有科學性。大蒜有一定的健康促進作用,但不等同於藥物。大蒜中的功效成分為大蒜素等含硫化合物。經體外研究發現,大蒜素具有殺菌、抑菌、抗癌、抗衰老等作用,但大蒜中的大蒜素含量有限,即便在空氣中氧化15分鐘會有所提升,仍無法與藥物相提並論。無論是熱水沖服,還是含在嘴裡,都無法提升其效果,更不用說流言中提到的“咽下唾液,吐掉蒜瓣”的方式,而且現有文獻也沒有任何有關大蒜能抑制新冠病毒的研究。

4.流言標題:壓榨食用油比浸出食用油好

流言內容:有人因為受到“浸出工藝需要用到汽油”的傳言影響,隻認壓榨油﹔而市面上的很多壓榨油都會打各種健康的旗號,有的甚至直接強調,自家生產的是純手工壓榨油。

真相解讀:無論是壓榨油還是浸出油,隻要是正規廠家生產並符合質量標准的食用油,都可以放心食用。浸出工藝確實與6號輕汽油——也就是食品工業用加工助劑“正己烷”有關。不過,根據國家標准《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添加劑使用標准》(GB 2760-2014),在最終食品檢測中是不允許檢測出正己烷的,因此消費者不必擔心市面上的食用油中遺留有汽油而危害健康。至於自家生產的純手工壓榨油,在其制作過程中很可能存在黃曲霉毒素污染問題,長期食用可能對健康有損害,因此不建議食用。

5.流言標題:電動車、混動車不需要熱車

流言內容:寒冬來臨,很多開車族在早上啟動車子時,都面臨一個問題——熱車。然而,有說法稱,電動車、混動車不需要熱車,因為新能源車輛沒有傳統燃油車的發動機和變速箱。

真相解讀:在冬季環境溫度較低時,電動車、混動車反而更需要“熱車”。新能源車輛雖然沒有傳統燃油車的發動機和變速箱,但有動力電池,而環境溫度是影響動力電池性能的主導因素之一。在較低的環境溫度下,動力電池充放電的過程中副反應增多,性能會大幅度衰減。但目前絕大多數新能源車輛都已配備了動力電池預熱系統和熱管理系統,因此無須駕駛員主動“熱車”,但在低溫情況下,剛啟動后的一段時間裡,應盡量平穩駕駛,避免猛踩油門。

6.流言標題:使用一次性筷子會感染新冠病毒

流言內容:進入冬季以來,全國氣溫驟降,新冠肺炎疫情又呈抬頭趨勢,多地爆發聚集性疫情。一時間各類小道消息滿天飛,最近有傳言稱“河北石家庄地區是一次性筷子的主產區之一,石家庄附近的農村地區是疫情中心,來自這些地區的一次性筷子可能帶有病毒,使用后很可能會感染新冠病毒”。

真相解讀:一次性筷子傳播新冠病毒的可能性很低,不必過於擔心。首先,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次性筷子未必來源於有風險地區,而且有問題的產品也不會在市面上銷售。截至目前,尚沒有關於一次性筷子被污染的報道。其次,環境及物品確有傳播病毒的可能,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研究員表示,在低溫條件下,如-10∼-1℃,新冠病毒可存活數周到數月不等,在低溫且潮濕的條件下存活時間可能更長,而在常溫下物體表面,新冠病毒的存活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再次,除不具備生產資質的小作坊,正規生產廠家主要採用機械化生產,僅在包裝和運輸過程可能與相關人員有直接接觸,總體風險並不大。平時多關注官方通報,做好疫情防控即可。

責編:黃維佳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醫學分社副社長

聯合發榜:科學辟謠平台、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

合作機構:CCTV生活圈

專家點評: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沙裡淘金、去偽存真是一項技術活。本月上榜流言以疫情防控內容為主,真相解讀密切貼近百姓生活,分工合作才能共享知識、共創財富、共謀發展,願我們的明天永遠比今天更好!(汪茜)

本期評審專家(按姓氏筆畫排序)

評審組長:

汪 茜 解放軍第三醫學中心急救醫學中心副主任 主任醫師

評審專家:

孫麗翠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

張 杰 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總工程師

陳瀟凱 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 副教授

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編:董菁、李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