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克:科學技術是撬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加速實現的重要杠杆

王欣玥、劉子若

2020年12月07日09:39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近日,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科學技術是撬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加速實現的重要杠杆,疫情之下,這一點尤顯重要。

龔克指出,可持續發展擺在第一位的目標就是消除貧困,緊接著是零飢餓、良好的健康與福祉、優質教育、性別平等、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等。這次疫情來臨,對全球可持續發展在過去幾年取得成果的造成明顯的負面影響,其中最大的打擊是貧困,有關國際組織估計會有數以億計的脫貧人口返貧。對於中國而言,疫情造成的停工、半停工也直接影響到貧困地區農民外出打工收入。

龔克認為,負面影響還表現在供應鏈方面。要想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全球供應鏈的完善。這次疫情對供應鏈造成嚴重甚至可能是長期的破壞,使可持續發展進程遲滯甚至倒退。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下,需要強調共同利益,經濟復蘇也不是簡單的恢復,而是恢復到更好的狀態上。

龔克指出,科學技術是撬動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加速實現的重要杠杆。要充分利用新興技術的潛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信息技術,其中具有“頭雁”引領作用的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應用在這次疫情中有爆發性的增長,在疫情的控制、預測、跟蹤、社區管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醫療一線,人工智能對快速篩查病人、肺片的識別及病情發展的跟蹤,比如預測重症風險等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還有很多智能機器人幫助運送醫藥物品,減少了隔離區人員的介入。

但是,龔克指出,疫情之中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一是包容性問題。一個新的技術要包容各式各樣的人的應用。對於不善於使用數字技術的人群,例如老年群體,在使用健康碼時存在困難,如何包容他們是必須加以思考的。

二是隱私問題。為了防疫需要,個人的行程數據需要被使用。這些數據由什麼人、在什麼時間階段、為什麼目的使用和保存,這些都需要進行規范。

三是技術上的不足。比如,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智能CT影響識別,它之所以能識別新冠病症的特征,是因為前面有了病例,在經過醫生証明這是被新冠肺炎感染的肺片后,再去訓練機器。但機器識別沒有能夠像有經驗的醫生那樣發現“不明原因”的異常而發出早期報警。我們在機器學習方面的技術還要提高,機器要能更好地發現異常,而不僅是由人將已知的東西教給機器。如果將來要進行常態化使用,技術本身還要做得更好、更可靠、更便捷、更經濟。 

(責編:劉子若、董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