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疫病離不開科技支撐。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科技部門和大量科研工作者投入抗“疫”一線,參與疫情防控特別是藥物和疫苗等方面的科研攻關。截至目前,開展了哪些工作,進展如何?2月1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藥物研發科研攻關最新進展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你關心的內容,在這裡都有回應。
加大科研攻關力度 瞄准五大主攻方向
“疫情發生以來,科技部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加大科研攻關力度的指示精神,及時梳理‘新藥創制’‘傳染病防治’‘生物安全’等科技專項已有的科技成果。根據新冠肺炎應急需求,圍繞‘可溯、可診、可治、可防’的防控需求,明確了臨床救治方案的優化和藥物篩選、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疫苗研發、動物模型構建這5個主攻方向。”發布會上,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說。
吳遠彬介紹,當前,科研五大主攻方向取得了階段性進展。在病毒病原和流行病學方面,初步排除新冠肺炎的來源與已知家禽家畜的關系,提出蝙蝠是最有可能攜帶新冠病毒的源頭﹔在動物模型方面,已經成功構建新冠肺炎感染的小鼠、猴子等動物模型,為開展藥物和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評價提供了基礎條件﹔在檢測診斷方面,在已有7個診斷檢測試劑獲批上市的基礎上,正在加快推進現場快速檢測產品的研發和應用﹔在藥物研發和臨床救治方面,有些藥品篩選和治療方案已取得積極進展,正在推進臨床試驗,部分臨床救治建議已經納入診療方案﹔在疫苗研發方面,並行開展了滅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組疫苗等多條技術路線的研發。
磷酸氯喹等藥物初步顯示良好臨床療效
研發有效的臨床救治藥物,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是當前應急攻關的重中之重。
“在多輪篩選的基礎上,科研攻關組聚焦到少數幾個藥品,磷酸氯喹、倫地西韋、法匹拉韋等一批藥物先后開展臨床試驗,目前部分藥物已初步顯示出良好的臨床療效。”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張新民說。
張新民介紹,磷酸氯喹是一種上市多年的抗瘧藥物,體外實驗顯示對新冠病毒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目前正在北京、廣東等10多家醫院開展臨床研究,累計入組患者超過100例。臨床結果初步顯示,磷酸氯喹對新冠肺炎有一定的診療效果。
法匹拉韋是治療流感的境外上市藥物,目前在深圳開展臨床試驗,入組患者達70例,包括對照組,初步顯示了較明顯的療效和較低的不良反應。倫地西韋,也就是媒體報道中提到的瑞德西韋,這是一種國外公司研制用於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藥物,目前在國外的臨床試驗尚未全部做完。我國科學家開展體外試驗顯示,該藥具有對新冠病毒較好的抑制作用和安全性。該藥在美國也實現了對一位患者的成功治療。目前,在武漢有10余家醫療機構開展臨床研究,期待早日得到臨床試驗的結果。
部分疫苗品種已進入動物試驗階段
眾所周知,疫苗是防控傳染病最有力的手段之一,也是公眾們一直期盼的。“我們承擔的工作是重組的蛋白疫苗。目前已經完成了疫苗的設計,開始在動物體內進行測試,看免疫效果如何,同時還要進行安全性評價。”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嚴景華透露。
嚴景華介紹,重組蛋白疫苗是把一個病原體最有效的抗原成分基因拿出來,進行體外重組,表達蛋白,然后制成疫苗。這種疫苗不需要場所,比如病毒特征的滅活疫苗需要相應生物安全等級的場所。這兩年,嚴景華團隊一直在做MERS(中東呼吸綜合征)疫苗,新冠病毒出現后,他們直接把此前疫苗的設計策略和方法用在新冠病毒疫苗設計上,目前進展順利,已進入動物試驗階段。
“動物試驗是藥物進行臨床前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目前為止針對冠狀病毒的動物模型最有效的依然可能是靈長類動物,比如獼猴。”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說,在前期動物模型的造模和動物評價上,在靈長類動物裡已經看到和人相似的症狀,包括病毒載量的變化,肺部CT影像的檢驗,所以這批模型已經通過驗証,即將投入到藥物的篩選和功能評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