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享健康

房顫患者的抗凝治療怎麼選?

王世瑤

2019年09月17日08:13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展,心房顫動(房顫)已成為我國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發病率隨年齡上升而增加。隨著年齡增長,房顫的發生率不斷增加,75歲以上的人,每十人中就有一例房顫。

正常人在安靜狀態下,每分鐘心跳60~100次。心房顫動時,心跳頻率增快,有時候可達100~160次/分,不僅比正常人快得多,而且不規律,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縮功能。

心房不規則地快速蠕動,血液容易在心房內瘀滯而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脫落,可隨著血液流至全身各處,跑到腦子裡,就會導致腦卒中,嚴重者半身不遂甚至威脅生命﹔跑去堵塞肢體動脈,引起缺血壞死,嚴重者甚至需要截肢。

根據房顫的發作時間,可以分為陣發性房顫、持續性房顫和永久性房顫。房顫更多見於高血壓、冠心病病人,也可見於以前沒發生過心血管疾病的人。房顫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中青年也可能出現房顫。中青年出現房顫,需要高度警惕,是否伴有高血壓、心肌缺血等心血管病變。

確診房顫之后,隻要房顫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就必須進行抗凝治療。譬如瓣膜病導致的房顫,常見的有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合並房顫,是一定要採取抗凝措施的,因為瓣膜病合並房顫是腦卒中極高危人群。

一般採用口服抗凝藥,其中通過抑制維生素K在肝臟細胞內合成凝血因子,從而發揮抗凝作用。但在治療或預防妊娠患者血栓或栓塞形成時,因肝素分子量大,不易透過胎盤影響胎兒,所以選擇皮下或靜脈注射肝素。

口服抗凝藥,是把雙刃劍,稍有不慎,除了造成例如牙齦出血、皮膚淤點等小打小鬧的問題之外,還可能引發腦出血、眼底出血,甚至會危及生命安全。因此,服用抗凝藥需要定期去找心內科的醫生報到、驗血、監測用藥、以便盡早發現異常及時調整。

本文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醫師程蕾蕾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武亦文、王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