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科普日活動現場,觀眾正在觀看造島神器“天鯤號”模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郭靜原攝
“爸爸,為什麼嫦娥奔月要先架‘鵲橋’?”“你看,因為月球隻有一面朝向地球,我們通過發射衛星架起‘鵲橋’,才能與月球背面取得聯系呀。”……9月14日,以“禮贊共和國、智慧新生活”為主題的2019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啟幕。走進位於中國科技館內的北京主場活動區域,一對父子正駐足我國嫦娥四號探月工程模型展示台前,了解“鵲橋”中繼星搭建地月信息聯通之橋的奧秘。
今年是中國科協第16次開展全國科普日活動,北京主場活動設在中國科學技術館和北京市科學中心。今年北京主場活動以社會化為主要特色,聯合龍頭企業、重點高校、一流學會等120余家機構共同舉辦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科技成就科普展。
中國科技館區包括砥礪強國之志、智惠行動聯播、科普群英薈萃、5G連接未來、我和我的祖國、創新引領成長等6大板塊。造島神器“天鯤號”、世界最大起重船振華30、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民族瑰寶青蒿素、全球組網的中國北斗……一件件大國重器模型和互動體驗裝置牢牢吸引住觀眾的目光。
大國重器彰顯強國風范,接地氣的創新成果貼近生活。往保溫杯裡倒入100℃的開水,隻需大約1分鐘就能降溫至48℃左右適宜人飲用的溫度,還能保持在最佳飲用溫度區間約6小時﹔重量最輕隻有0.4公斤,材料厚度不過2毫米,卻能擁有與20毫米至30毫米厚羽絨服外套相同保暖效果的防寒服……這些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展示的產品,正為便民惠民注入航天基因。還有由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帶來的3D打印技術,讓藥片個性化定制成為可能﹔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研發團隊將超級材料石墨烯做成柔性鋰離子電池,有望突破傳統硬質電池在智能穿戴領域應用的局限性。
科普日裡既有高精尖科技成果展演,還匯聚了小小科學家們的奇思妙想。來自北京市廣渠門中學附屬花市小學的孩子們正在展區一角現場設計和制作橋梁模型。有的孩子還自告奮勇充當起“解說員”,給來往的成年人講解橋梁知識。
據了解,2019年全國科普日還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全國科技館聯合行動、鄉村振興農村科普聯合行動、社區科普聯合行動、校園科普聯合行動等一系列科普活動。如天津舉辦全域科普展,廣東舉辦粵港澳大灣區分會場活動及科學嘉年華活動,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舉辦“愛腿日、中國行”系列科普活動,中國儀器儀表學會開展走進食品營養安全科普基地活動。
中國科協科學技術普及部副部長鄭凱介紹,今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將持續到9月20日,讓公眾與科學零距離接觸,在全社會掀起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的良好氛圍。預計各地將有1.5萬個單位開展科普活動2.4萬項,惠及公眾3.2億人次。(郭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