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享健康

便血,是腫瘤還是痔瘡惹的禍?

 

王世瑤

2019年09月09日17:50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便血是一種很常見的消化道疾病症狀,有的人以為便血就是長了痔瘡。其實,腫瘤也會引發便血,那麼怎麼判定便血是由腫瘤還是痔瘡引起的呢?

       在臨床上,血液從肛門排出,糞便顏色呈鮮紅、暗紅或柏油樣(黑便),均稱為便血。其實,便血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痔瘡、下消化道出血,以及結腸與直腸病變。便血的顏色取決於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血液在腸道停留的時間。

       痔瘡性便血都與排便有關,血液顏色較為鮮紅﹔而腫瘤性的便血往往是持續不斷的,會刺激肛門的反應,造成排便次數增多,血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較長,排除后往往呈現暗色甚至黑色。

       便血可能是大腸癌的一種信號,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千萬不能對便血掉以輕心。但並不是大便帶血就是患了大腸癌,要想真正確診還是要靠病理,單純看有沒有出血並不能判斷。醫生建議,出現便血問題可以去醫院做腸鏡檢查,腸鏡本身不僅可以發現腫瘤和息肉,還可以檢查出是否存在其他消化道問題。如果查出有腫瘤和息肉,建議及早處理,這是預防直腸癌的重要手段。

       不同原因引發的便血,其便血情況也不同:內痔、肛裂常在大便后出血﹔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結腸息肉等常呈反復、間歇性少量便血﹔中晚期(結)直腸惡變可為持續性少量便血。

       另外,情況不同的便血,其性狀、出血方式、顏色和出血量也不同。如內痔出血呈點滴狀或噴射狀﹔肛裂則是血附於糞便表面或手紙染血,出血量少。若出血較多,血液在腸腔內貯留,排出時呈黑色,多為上消化道病變﹔若為紫紅色、暗紅色或有血塊,則多為下消化道病變﹔若混有黏液並有臭味,則有直腸惡變的可能。

       直腸炎、直腸息肉(癌)等便血常伴有肛門下墜、裡急后重等症狀﹔內痔、息肉便血無肛門疼痛﹔肛裂可能會出現肛門疼痛及便秘等情況﹔慢性結腸炎常表現為腹瀉、左下腹隱痛﹔出血性壞死性結腸炎、腸套疊伴可能會出現劇烈腹痛甚至休克等情況。

       本文由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胃腸腫瘤中心二病區主任、主任醫師步召德教授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田榮(實習生)、王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