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享健康

一旦破裂 致死率高達40%的顱內動脈瘤究竟是什麼病?

牛建蕾

2019年09月04日11:01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近些年來顱內動脈瘤患者逐漸增多,嚴重威脅著病人的生命安全,該疾病是腦血管意外家族的主要成員之一。顱內動脈瘤一旦破裂,致死率可達40%。顱內動脈瘤究竟是什麼病?為什麼會發生動脈瘤?

事實上,顱內動脈瘤並非真正的腫瘤,而是由於血管的薄弱地帶長期受到血流沖擊形成的“血泡”。這個“薄弱的血泡”很容易破裂,造成致命性的出血﹔逐漸長大的動脈瘤可能會壓迫腦組織和腦神經,造成呼吸衰竭﹔動脈瘤還可能導致長期不適感,比如頭疼。這些症狀對人體危害很大,也因此被稱為體內的“不定時炸彈。”

關於顱內動脈瘤的發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先天結構異常。彈性纖維結構異常可能是形成多發動脈瘤的主要原因。

2、血流動力學因素。動脈瘤好發於血管分叉部位,此處血流沖擊力較為特殊,容易形成“血泡”。

3、遺傳因素。動脈瘤有明顯的家族史。我們目前所做的研究發現它的發生與遺傳基因相關。

4、外傷因素。外傷可能會導致假性動脈瘤的發生,沒有包膜覆蓋,極易出血,死亡率非常高。

5、感染因素。當患者有感染性心內膜炎時,內膜上掉落的一些細小物質隨血液運行到顱內,容易造成遠端血管小動脈瘤。

從臨床上來講,顱內動脈瘤的治療有了很大進步,治愈率較高。主要治療方式有三種:保守治療,介入和開刀夾閉。一旦發現腦動脈瘤,要找專業的醫生進行細致的風險評估,從而決定治療方式。對於未破裂的動脈瘤,患者要保持愉悅的心情,避免劇烈運動,預防破裂。要相信自己,相信醫生。

本文由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楊新健教授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武亦文、王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