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生活中,我們越來越離不開各種電子產品,如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等,它們極大方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困擾。你一定經歷過這樣的情況,各種充電線太多、太雜,要用的時候卻想不起來放在了哪裡,借別人的充電線來用卻發現不配套。無線充電技術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那麼它是怎麼做到的呢?
2019年6月27日,一種新型的“智能坐凳”首次出現在上海蘇州河長寧段沿河步道,該坐凳表面有太陽能光伏板吸收能量,還具有無線充電、藍牙模塊、WLAN、音響、LED感應燈等多種便民的智能功能。(楊建正/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965或021-63519288。)
無線充電是在沒有實體電線連接的情況下,通過電磁場或者電磁波來為用電設備進行充電。目前無線充電的主流技術有三種,電磁感應式、電磁共振式和無線電波式。首先是電磁感應式,這種方法類似高中學過的變壓器原理,簡單來說就是在系統的一側放上發射線圈,另一側放上接收線圈。在發射線圈通入交變電流,接收線圈就會因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產生感應電流,這樣就達到用無線方式進行電能傳輸的目的﹔其次是電磁共振式,在電磁系統中,如果將兩個振動頻率相同的物體分別作為發射器和接收器,在它們以同一頻率振動時,接收器就可以從發射器產生的電磁場獲得能量,再轉換成電流來為設備供電﹔最后是無線電波式,這種方法需要在電源處放置一個電磁波發生器,通過發射天線將電磁波傳出,另一端的接收天線接收到電磁波信號后再轉換成電能,供用電設備來使用。
上述三種無線充電方法雖然各有神通,但它們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電磁感應式的充電效率很高,但是充電距離卻很短,隻有幾毫米左右,往往需要將電器和充電板緊貼﹔電磁共振式的充電距離相較感應式遠了一些,可以達到幾厘米至幾十厘米,但是充電效率又比前者低了許多﹔無線電波式的充電距離很遠,在幾米以內都可傳輸,但是其發射的電磁波容易受到干擾。
本文由北京印刷學院物理系副教授李蜜丹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