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影視作品中,我們頻頻看到食虫植物的身影,它總被賦予一種凶殘的形象,現實中真是如此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解密”食虫植物,以及介紹一些代表性種類。
2014年5月27日,蘇州市民在皮市街花卉市場觀賞能吃蚊子的豬籠草。
(王建康/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能用植株的某個部位捕捉活的昆虫或小動物,並能分泌消化液,將虫體消化吸收的植物被稱為“食虫植物”。這是一種生態適應,這種植物多生於長期缺乏氮素養料的土壤或者沼澤中,具有誘捕昆虫及其他小動物的變態葉。食虫植物因為根系不發達,吸收能力差,長期生活在缺乏氮素的環境(如熱帶、亞熱帶的沼澤地)中,假如完全依靠根系吸收的氮素來維持生活,那麼在長期的生存斗爭中早就被淘汰了。迫於生存的壓力,食虫植物獲得了捕捉動物的能力,可以從被消化的動物中補充氮素。所以食虫植物既能進行光合作用,又能利用特殊的器官捕食昆虫,也能依靠外界現成的有機物來生活。
世界上約有500種食虫植物,分屬於7個科16個屬,幾乎遍布全世界,以南半球最多。主要有三大類:一類是葉扁平,葉緣有刺,可以合起來,如捕蠅草類﹔一類是葉子成囊狀的捕虫囊,如豬籠草、瓶子草類﹔再有一類是葉面有分泌汁液的纖毛,通過黏液粘住獵物,如茅膏菜。但是,食虫植物在室內栽培不易成功,它們對土壤和空氣濕度的要求都高,偶爾還需提供小昆虫,用雨水澆灌。
常見的食虫植物種類有:豬籠草,別名豬仔籠,盆栽懸吊觀賞,以蔓性種類居多,自生於高溫、多濕的叢林內,附生於樹上﹔葉革質,橢圓狀矩圓形,基部扁平,先端成袋狀,一般稱為捕虫囊,袋內能分泌黏性汁液,可以溺死落入袋中的昆虫,進而將其分解吸收﹔瓶子草,花紫色或綠紫色,原產加拿大東海岸附近至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北部一帶,長出的葉呈筒狀直立,如喇叭開口,上有蓋,種類不同,色彩不同。筒狀葉內壁下方密生細毛,小虫一旦落入,就難以逃脫﹔捕蠅草,植株從根莖長出多個捕捉器,下部為具翼的柄,上部演化成瓣狀物,內壁長有敏感的刺毛,一旦感覺到昆虫“光臨”,就會迅速合攏,葉邊的齒狀刺互相卡住,使昆虫不得逃脫﹔茅膏菜,植株平鋪於地面,葉片近圓形,生滿紫紅色腺毛,能分泌出發亮的黏液捕食昆虫,這種黏液還帶有一種香甜的氣味,以引誘昆虫上鉤。
通過上述的簡單介紹,相信大家能夠對這種食虫植物有了一些簡單的了解,正是這些神奇的植物使自然世界更加豐富多彩。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博士、高級工程師、北京植物園科普館館長王康進行科學性把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