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延豪:新時代全民共享科普全面價值

——在“典贊·2018科普中國”揭曉盛典上的致辭(2019年1月6日)

2019年01月16日18:29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人民網北京1月16日電 (申佳平)今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人民日報社主辦,人民網承辦的“典贊·2018科普中國”揭曉盛典在人民日報社舉行,活動現場揭曉了2018年十大科學傳播事件、2018年十大科普自媒體、2018年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2018年十大網絡科普作品、2018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中國科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徐延豪在盛典上致辭,以下為全文內容:

尊敬的各位院士專家,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同志們,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中國科協向今天參加活動的各位領導、嘉賓和朋友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向共同主辦這項活動、大力支持科普事業的人民日報社表示衷心的感謝,向積極投身科普事業的科技工作者和各界人士表示誠摯的敬意!

中國科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徐延豪在“典贊·2018科普中國”揭曉盛典上致辭。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有效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奮進中書寫了精彩答卷。過去的一年,廣大科技工作者擼起袖子加油干,向著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努力奔跑,從海洋到陸地,從天空到太空,嫦娥落月、北斗巡天、航母巡海、港珠澳大橋飛架三地……科技創新鼓點鏗鏘,創造源泉不斷涌流,展現出中國發展拔節向上的蓬勃力量。這是科技創新的黃金時代,也是科學普及的黃金時代。

“厚植沃土,才能百花齊放。科技創新有賴公眾科學素質的提升。”“中國積極同世界各國開展科普交流,分享增強人民科學素質的經驗做法,以推動共享發展成果、共建繁榮世界。”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致2018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賀信中對科學普及的新要求。新時代、新目標、新使命,我們要以全民科學素質的持續提升構筑未來發展新優勢,全方位挖掘科普的知識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未來發展價值,厚植國家創新發展的社會沃土。我們要彰顯科普的知識價值,降低科技前沿知識傳播的門檻,讓科學真正為人民大眾所掌握﹔實現科普的經濟價值,大力發展科普產業,大幅提升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增強科普的社會價值,將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為人們認識和理解世界提供智慧,促進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發展,實現社會善治與和諧穩定﹔發揚科普的文化價值,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中國科學家精神,塑造富有理性、活力和創新意識的民族文化性格,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挖掘科普的未來發展價值,將科技前沿成果面向公眾普及﹔豐富科學幻想,特別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科學的種子,插上夢想的翅膀,為創新創造提供源源不絕的發展源泉。

同志們,朋友們!實現科學普及的全面價值,歸根到底在於促進全民共享,努力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推進世界共享,讓平等獲取知識的權利為各國人民自由享有,共同應對環境危機、重大疾病、科學倫理等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這是科學普及的初心所在,也是中國發展“達則兼濟天下”的責任擔當。

今天,無所不在的互聯網把各種社會創新要素緊緊聯系在一起,人人參與、共建共享、永不落幕的全民科普時代已經到來。我們要以更高水平的協同化形成科普強大合力,推動跨界融合發展,推進政府與市場的協同,渠道與產品的互促,科學與藝術的融合,構建政產學研多方參與的大科普,調動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參與科普的積極性,加強精品科普資源開發,充分釋放科普供給側改革活力,把科普中國資源進一步向農村、向西部、向老少邊窮地區傾斜,努力提供公平普惠、優質豐富的科普服務。我們要以更高水平的信息化重構科普服務流程,打造“智慧科普”新引擎,深刻洞察“顧客”需求,以前沿信息技術為手段實現科普產品服務的定制化、場景化和精准化,探索建立科普中國聯盟平台,成立資源配置中心、科學傳播基金、認証評估機制和科學傳播獎項,逐步形成層次豐富、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的科普生態。我們要以更高水平的國際化實現科普開放提升,為促進全球公眾科學素質提升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堅持全球視野、中國特色、時代眼光,參與乃至引領全球科普大合唱,發起全球科技治理議題,推動建立相關國際組織,在互利共贏中求取最大公約數,消弭知識鴻溝,促進科技與經濟、科技與社會、科技與文化、科技與未來協同發展,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增進人類共同福祉。

嶄新的一年已經開始,我們迎來了新中國70華誕。砥礪奮進的腳步不會停滯,我們要把科普工作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團結廣大科技工作者,凝聚全社會一切支持科普的力量,有效回答“同等重要”重大命題,書寫新時代全民科普助力創新強國的新篇章。

新春佳節即將到來,借此機會向大家拜個早年,祝大家新春快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大家!

點擊圖片進入“典贊·2018科普中國”人民網專題頁面

(責編:申佳平、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