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月16日電 (申佳平)今日,由中國科協、人民日報社主辦,人民網承辦的“典贊·2018科普中國”揭曉盛典在人民日報社舉行。盛典揭曉了2018年五大科普榜單,其中“‘嫦娥四號’成功發射,開啟人類首次月背探測”入選2018年十大科學傳播事件。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通過已在使命軌道運行的“鵲橋”中繼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開啟了月球探測新旅程。
在盛典現場,嫦娥四號探測器執行總監張熇、中繼星副總設計師熊亮以及著陸器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關軼峰分享了嫦娥四號的“登月故事”。
嫦娥四號探測器執行總監張熇(右)、中繼星副總設計師熊亮(中)以及著陸器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關軼峰(左)
張熇通過圖片展示講述了嫦娥四號探測器以及 “鵲橋”號中繼星從發射到著陸的全過程,她透露,“目前嫦娥四號兩器一星已經全面進入了月面的科學探測階段,玉兔二號現在已經行走了40多米,后續還會不斷地在月面上行走,開展各類的科學探測活動。”
嫦娥四號探測器著陸到“月背”后,要靠“鵲橋”中繼星實現與地球的“對話”,熊亮提到,“鵲橋”中繼星在設計之初,就根據任務特點和軌道特性進行了融合性的設計,實現了准確的指向、長距離的飛行、軌道控制,同時穩定的進行地月信息傳輸。
關軼峰在分享中表示,為了實現著陸器安全著陸在月球平坦的區域上,研制團隊從感知測量、計算分析、設備穩定到制動執行形成了一個閉環,可以說是人工智能技術在嫦娥四號上的完美實現。
分享最后,他們用嫦娥衛星首任總設計師葉佩建院士在1月10號玉兔二號走到預定點之后的一首詩作為結束:“嫦四軟落到月球,玉兔巡視穩步走﹔鵲橋架起地月路,科學載荷顯身手﹔人類首探月背后,技術科學雙豐富﹔宇宙探索路漫漫,薪火相傳永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