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專訪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

“嫦娥”工匠:我想面朝深空,走得再遠、再深一些

趙鵬

2019年01月16日14:50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自古就對廣袤無垠的天空充滿向往,中華民族世代傳遞著飛天的夢想。”伴隨著“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嘹亮號角,從“嫦娥四號”初登月球背面時的驚鴻一瞥,到“嫦娥四號”與“玉兔二號”順利完成互拍,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這群航天人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震撼與感動。

在“典贊·2018科普中國”發布的2018年十大科學傳播事件中,嫦娥四號赫然名列其中。為了帶大家深入了解“嫦娥”背后的故事,人民網科普中國特別採訪了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張熇見証了“嫦娥一號”奔月,參與了“嫦娥三號”誕生,又是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的執行總監,對“嫦娥”有著不一樣的深厚情感。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嫦娥四號”探測器模型(龍巍/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我們只是踏踏實實地做了自己的本職工作”

最近一段時間,“嫦娥登月”實在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媒體上與之有關的消息鋪天蓋地,不僅席卷了人們的“朋友圈”,也成為很多人茶余飯后所津津樂道的話題。“嫦娥四號任務本身確實意義重大,我們攻克了層層難關,一路披荊斬棘,做了一件外國人沒有做成的事情。”張熇表示,“但是,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我們和其他航天工作者一樣,只是踏踏實實、一絲不苟地做了自己的本職工作。”

很多人將參與探月的科研人員稱為“嫦娥人”,張熇對這份“殊榮”有著不一樣的解讀。她表示,“首先,‘嫦娥人’意味著壓力,由於任務背景本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們忙的時候經常需要加班加點地工作,可能早上8點上班,夜裡12點還在做測試,計劃之外的研讀材料、開會討論等都是家常便飯﹔其次,‘嫦娥人’意味著價值,嫦娥三號圓滿著陸之后,俄羅斯同事曾真誠地對我們說,他們把嫦娥三號著陸的視頻看了幾十遍,並對我們的技術表示了贊賞,而在嫦娥四號立項之后,國外幾十個載荷都希望能搭載我們的探測器,這些肯定與贊賞讓我們感受到了工作的價值。”

同時,“嫦娥人”也意味著責任與合作。張熇表示,“我們在工作過程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沒有想過放棄和退縮,我們想的都是如何通過各種方法解決困難。同時,航天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性工程,工程大整體可以分為五個大系統,包括探測器、運載火箭、地面測控、地面應用、發射場等,我們主要研究其中的探測器系統。而探測器系統也擁有一支呈金字塔型的、龐大的研究隊伍。在這個系統中,大家只是分工不同,每一個工序都特別重要,缺一不可。”

“在航天工作中,有一種要求叫萬無一失”

嫦娥四號探月在表面上看起來氣勢恢宏,但具體工作卻非常復雜、繁瑣。張熇表示,“因為是首次著陸月球背面,所以缺乏可供參考的直接資料,雖然有一些遙感圖像,但不確定信息仍然很多,包括月球背面的地形、地貌等。有些看似很簡單,或者很‘奇怪’的問題,都需要科研人員一一解決,比如與月球正面相比,月球背面是更軟還是更硬?探測器砸在上面會不會陷下去?”

“由於沒有第一手數據,科研人員在設計過程中就要收集大量的相關資料,同時不得不提高各種產品的性能,比如提高微波測距測速敏感器的動態范圍等,以增強探測器的適應能力。”張熇表示,“就月球背面的軟硬問題,我們在設計過程中,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就要讓探測器不管在哪種情況下都能安全著陸。”

張熇指出,“在航天工作中,有一種要求叫萬無一失。每一次發射任務背后,都凝聚著很多人數年的心血與智慧,一旦由於考慮不周而出現閃失,就會造成非常大的損失。因此,航天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確保萬無一失。”

2019年1月16日,在“典贊·2018科普中國”活動現場,嘉賓分享“嫦娥四號”故事。

“希望能面朝深空,走得再遠一些,走得再深一些”

“嫦娥工程從2001年開始論証,到現在已經將近20年了。在這個過程中,欒恩杰、孫家棟、歐陽自遠、葉培建等幾位院士可以算作第一代‘嫦娥人’,如今,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們這些50歲左右的‘嫦娥人’成為了第一線工作者。”張熇表示,“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這支隊伍是一支經過多年積澱,傳承下來的隊伍。我們從最簡單的問題開始,一層一層打好基礎,逐漸獲得成績,這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事情,而是整個航天隊伍,多少年如一日努力奮斗的過程。”

“不管是做月球探測,還是做遙感衛星,各個領域的航天工作者都要面對很多困難與挑戰,我們是其中一員,但也只是其中一員。”張熇表示,“航天是一個很龐大的系統性工程,缺了哪一個人,少了哪一顆螺絲釘都不行。”

很多人把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都獻給了航天事業,張熇認為,“航天工作能夠推動人類對未知的探索,推動技術進步,推動科學發現。我覺得,把一輩子獻給航天事業是非常值得的,是非常有成就感的。我希望在有生之年,也能繼續面朝深空,走得再遠一些、再深一些,就這樣一輩子一直走下去。”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或許,這群“仰望星空”的航天人,正是中國無數正在奔跑的“追夢人”的縮影,他們攻堅克難、勇於擔當、埋頭苦干、砥礪前行,而他們,正是中國人的脊梁。

受訪專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

點擊圖片進入“典贊·2018科普中國”人民網專題頁面

(責編:趙鵬、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