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冷知識”不再“燒腦” 歷年十大網絡科普作品盤點

2018年12月03日08:11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人民網北京12月3日電 (張萌)從20世紀60年代出版的青少年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麼》,到近幾年全民熱讀的“物理故事書”《時間簡史》,從中央電視台1998年開播的科普欄目《走進科學》,到近幾年熱播的科學實驗類電視節目《加油!向未來》,不同類型的科普作品不斷涌現,對大眾生活的影響力逐漸增強。它們拉近了科技與公眾間的關系,對提高大眾科學素養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晦澀難懂的科技“冷知識”也因為科普作品“接地氣”的解讀,成為了許多人茶余飯后探討的話題。

作為中國科學傳播界的一項年度盛事,“典贊·科普中國”活動已成功舉辦三屆,其中,“十大網絡科普作品”獎項從2016年開始設立。兩年來,《引力波,帶人類傾聽星辰大海的聲音》《“墨子”發射:量子通信最強音》《重現化學》等等優秀科普作品的涌現引發了多次傳播熱潮,為大眾了解重大科技進展提供了專業又通俗易懂的內容,也讓大眾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在2018年“典贊·科普中國”即將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重溫一下這三年的部分經典科普作品。

“2017年十大網絡科普作品”揭曉(翁奇羽/人民網)

“科普+熱點解讀”:科普解讀作品讓大眾讀懂前沿科技新突破

前沿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緊接科技熱點的解讀類作品能夠讓大眾了解、讀懂這些科技大事件,科技突破不再只是屬於科學家的“狂歡”。那麼,這些作品你讀過嗎?

《引力波,帶人類傾聽星辰大海的聲音》

作品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圖片解釋了什麼是引力波,引力波是怎麼被探測到的,以及引力波是如何產生的。【詳細閱讀】

《國之重器航空發動機,是時候給軍迷普及了》

作品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圖片為軍迷普及了航空發動機的發展歷程,發動機的種類,以及不同種類發動機的原理和應用。【詳細閱讀】

《“墨子”發射:量子通信最強音》

作品通過採訪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針對民眾關心的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其獨特之處在哪裡、“墨子號”都承擔了哪些科學任務等問題進行了權威解讀。【詳細閱讀】

“2016年十大網絡科普作品”在“典贊·2016科普中國”活動現場公布

“科普+電視”:綜藝節目為觀眾呈現科普新形式

電視節目的傳播覆蓋人群廣泛,通常也會被社會媒體普遍關注。科學實驗類電視綜藝節目將有趣的實驗呈現給觀眾,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又不乏科學性與權威性,影響力不容小覷。

《奇幻科學城》電視節目

《奇幻科學城》由《奇幻科學城》節目組創作,以“大教授對話小少年”為核心模式,全年進行了超過400個新奇有趣的實驗,邀請了50余位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與近1000位好奇少年交流、互動。節目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講解方式妙趣橫生。【詳細閱讀】

《加油!向未來》電視節目

《加油!向未來》由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創作,是一檔大型科普節目,其通過甄選具有感染力和啟發性的實驗項目,以兩隊競猜的方式,與專業科研、教育機構合作,講述大國重器、展現大國科技,最大程度吸引大眾關注科學。【詳細閱讀】

在2016年,《口香糖開椰子》作為綜藝節目《加油!向未來》中的一個實驗,也獲得了十大網絡科普作品獎項。該實驗利用口香糖開椰子的現象解釋了非牛頓流體,讓科學原理簡單易懂,並獲得了廣泛傳播。此外,該實驗在網絡上也獲得了超高的點擊率。

“科普+動畫”:系列動畫作品帶來科普新體驗

“互聯網+科普”的創新精神讓不少貼近大眾需求、通俗易懂作品涌現出來,動畫作品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從動畫中汲取科學知識也為觀眾帶來一種新的科普體驗。

《二十四節氣》系列手繪動畫

《二十四節氣》系列手繪動畫由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創作,在解讀傳統二十四節氣文化中融入現代氣象科學知識,將自然和人文相結合。呈現形式新穎,畫風幽默風趣,網絡播放總量達1.28億。【詳細閱讀】

《FAST三維動畫來了,告訴你世界之最到底有多牛》

作品由FAST首席專家參與策劃、專業團隊制作,堪稱2016年最能直觀體現觀天巨眼FAST望遠鏡科學問題和工作原理的3D動畫精品。【詳細閱讀】

《長征七號:太空運輸大力士》

作品以手繪和動畫相結合的方式,解釋了長征七號的技術新特點,在科普性和趣味性之間得到了平衡。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揭曉“典贊·2017科普中國”2017年十大網絡科普作品

(翁奇羽/人民網)

“科普+視頻”:科普視頻讓科學的展示更直觀

有趣的科普視頻總是能抓住人們的眼球,許多視頻不僅“干貨”十足、畫面精美,滿足大眾的探知需求,還能讓觀眾感受到不一樣的科學魅力。

《重現化學》系列視頻

《重現化學》由美麗科學團隊和中國化學會共同創作,作品採用藝術化的手法,將化學反應作為創作的基本要素,結合音樂與剪輯,讓大眾感受到化學獨特的美感。項目亮點為通過先進的攝影技術,包括顯微攝影和紅外攝影等,向大眾展示了肉眼無法看到的、神奇的化學反應。【詳細閱讀】

《徐穎:來自星星的燈塔》

智慧與顏值並存的80后中科院女研究員以舞台式演講的形式,用18分鐘講述了北斗導航風雲史,並因此圈粉2000萬。【詳細閱讀】

《天舟一號:太空補給排頭兵》微視頻

《天舟一號:太空補給排頭兵》由中國科普博覽團隊與胡桃夾子工作室共同創作,展示了我國全新設計並成功發射的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的強大運載能力,內容詳實、權威,社會反響熱烈,首周瀏覽量達4748萬次。【詳細閱讀】

看完這些科普作品,你是否對科普解讀、科學傳播有了新的理解?“典贊·2018科普中國”將於2019年1月中旬在北京舉行,現場將揭曉2018年度“十大網絡科普作品”。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科普創作,速速來提交材料吧!

點擊進入報名頁面》》》

(責編:張萌、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