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科普日:讓每個公民成為“科學人”

人民網記者 宋麗雲 魏艷 張希

2017年09月17日16:17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位於中國科技館的人民網直播間。

每年9月的第3個公休日,是全國科普日活動在全國各地集中開展的日子。據中國科協公布的數字顯示,自2004年首次舉辦以來,14年間,全國各地各部門累計舉辦全國科普日重點活動6萬多次,參與公眾超過11億人次,已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參與面最廣的科普活動。

“創新驅動發展,科學破除愚昧”是2017年全國科普日系列活動的主題。主辦單位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打造主題性、全民性、群眾性的科普活動,重點開展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和全國科普日系列聯合行動。其中,僅北京主場的科普活動就超過200項。

終結者行動:將朋友圈謠言一網打盡

吃柿子喝酸奶中毒致死?方便面食用后32小時不消化?坐月子不能洗頭洗澡?以上這些科學謠言是否也曾經困擾過你?

深受“朋友圈科普”所害的王辰是一名外企公司的白領,年逾60的父母經常通過微信把各種毫無根據的科學謠言發給他,還千叮萬囑地讓他遵守照做。“我都和他們說了這些都是假的,可他們就是不信,我也沒辦法。”

15日一大早王辰就帶著父母一同到奧林匹克廣場(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B展區)來參加科普日活動。全長100米的宣教長廊、近200塊的展板將近幾年刷爆朋友圈的科學謠言“一網打盡”,讓他和父母不禁駐足。

“我要把這些展板都用手機拍下來,回去做成一個相冊,分享到微信群裡,讓朋友們都看到。”王辰的父親說。

王辰在一旁打趣:“這次相信是假的了吧?”

“權威的當然就相信了。”說罷,王父還用手機掃碼加入了“科學謠言終結者行動”,成為了科普志願者隊伍的一員。

國防科技專題展區絡繹不絕的參觀者。

軍迷福利:到科技館體驗置身戰場實感

北京市育英學校四年級的學生小田是個不折不扣的軍迷,這次是專程跟爺爺一起來中國科技館(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A展區)看國防專題展的。

小田告訴記者,給他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國防科技展廳的VR坦克作戰體驗。“戴上眼鏡,坐在那個特制的椅子上,就像真的在開坦克一樣,還可以用搖杆選擇自己喜歡的坦克。”

聽了小田的推薦,記者也決定親自嘗試一下。戴上VR頭盔,眼前立刻出現了野外坦克大戰的畫面。體驗者需要手腳配合,操縱坦克前進的方向,躲避樹木、石頭的阻礙以及敵人的炮彈攻擊,同時還要瞄准、發射炮彈來攻打敵人。伴隨著畫面,耳機裡傳來的特效聲也讓體驗者有置身戰場中的現場感,效果十分震撼。

據工作人員介紹,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在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首次舉辦國防科技專題展。展覽設有海、陸、空作戰區域,將戰爭演習分解成具體的模塊化任務,引導參觀者靈活完成各項作戰任務。同時,展覽還結合VR虛擬技術以及移動端的AR 互動設備等,加強公眾的互動體驗,在完成的過程中,讓公眾了解作戰流程以及每項任務涉及的具體科技裝備與技術,達到科普的目的。

展廳中一個佔地約10平方米的聯合作戰態勢沙盤同樣引人注目。據了解,該沙盤是一個立體感知的體系,在太空當中布置衛星數據交換體系、在空中布置預警機、在陸地上布置陸基戰預警雷達、在海面上布置驅逐艦、水下布置核潛艇、以此實現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立體感知,展現了我國軍事科技領域的高精尖技術水平。

“剛才我沒發揮好,這次我掌握技巧了。”記者離開時,小田正拉著爺爺重新排隊,想要再體驗一次。

科學教育:讓特殊孩子的世界變得不同

和其他展台的人聲此起彼伏相比,中國科技館二層一個靠近電梯的展台略顯安靜,兩個身著校服的中學生正在熟練地演示著他們自己設計創意並參與制作的自動擦樓梯扶手機器人和自動疊衣服機器人。

他們是來自北京啟喑實驗學校的聽障孩子郭佳寧和方世希。

“他們倆今年都是17歲,學機器人發明隻有4年的時間,但這些已經是他們參與設計和制作的第六、七個作品了。”指導老師劉喆告訴記者,此前二人曾連續三次獲得北京市青少年機器人大賽工程挑戰賽一等獎,今年是第一年帶著作品來參加全國科普日,目的就是想為更多的公眾展示,在增強自己自信心的同時激發更多的殘疾兒童能熱愛科學、學習科學。

據劉老師介紹,當前大部分特殊學校在科學教育領域十分薄弱,“除了一些基礎課,有些學校連物理化學都很少學,更別說科技課了。”北京啟喑實驗學校作為全國首個開設科學課、組建科學興趣小組、讓殘疾孩子和正常孩子同場競技的學校,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創新,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殘疾孩子,特別是聽障孩子在學習編程、機械結構等知識的時候非常困難,因此這4年來我們對教學方法進行了很多嘗試,把知識通過畫面和演示教授給孩子們,便於他們理解消化。”下一步學校計劃把這些方法歸納總結,推廣給更多的特殊學校,增強殘疾孩子技能,拓寬他們的就業渠道。

談及自己學習機器人發明后的變化,郭佳寧通過劉老師告訴記者,最大的改變就是更自信了,“以前總是很被動,總在想別人為我做什麼,現在變成我能為你們做什麼,為社會做什麼。”

科普日嘉賓接受人民網採訪。

中國科協全方位推動:好的科普要走進千家萬戶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如何使科學知識在傳播過程中變得更好玩、更有趣?是科技組織和從事科普工作、科普創作的人一直在思考的課題。

作為全國科普日的主辦單位,近年來,中國科協不斷探索和推進科普信息化的各項工作,聯手人民網等主流媒體打造的“科普中國”品牌深入人心,漸漸形成了全民科普的良好氛圍,使得科普高手在民間遍地開花。

“達醫曉護”、“熊貓醫學科普”等微信公眾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運維這些公眾號的人往往源自基層的科研人員。骨科醫生王韜創辦的“達醫曉護”自開辦以來,在近10個月完成原創科普圖文與視頻200余篇(部),參與撰文的醫學專家超過50位,總閱讀量達到1700萬。“熊貓醫學科普”微信公眾號是由北京天壇醫院醫生、博士生導師繆中榮教授帶領著一群科普“愛好者”共同創辦的,他們用漫畫傳遞簡單、權威的醫學。目前,這些微信公眾號累計有20余萬用戶,在PC端累積了6000多萬閱讀量。

據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徐延豪介紹,2017年,“科普中國”品牌將聚焦移動端、全方位推動科普信息落地應用,以科普信息員為核心,建立基於APP、微信等傳播的大社群科普傳播圈,“讓更多的老百姓看到,讓好的科普內容進入千家萬戶。”

(責編: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