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還能長海裡?海水稻讓鹽鹼地變成“產糧大戶”

2017年07月05日07:56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據《人民日報》報道,2017年5月7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青島正式建立,海水稻將在此研究中心實驗田內被試種植。相信大家聽到“海水稻”這個名詞都會充滿好奇。那麼,究竟什麼是海水稻?海水稻從何而來?對我國來說,它又有什麼意義?

研究人員正在進行海水稻種植。(胡耀杰/中國新聞網)

什麼是海水稻?

新華網介紹,海水稻是一類抗鹽抗鹼性水稻作物。它是水稻家族中的一個新成員,在現有自然存活的高耐鹽鹼性野生稻基礎上,通過基因測序技術,把野生稻天然抗鹽、抗鹼、抗病的基因選出來,再通過分子育種學的技術馴化、配組,選育出可供產業化推廣、利用初級淡化(1%鹽度)海水灌溉且產量能夠達到200公斤/畝的水稻品種。

此外,據《羊城晚報》報道,海水稻生長在高鹽鹼環境中,其成熟稻米所煮成米飯的PH值在8.8左右,比普通大米的PH值略高。食品安全評估專家李新蘭介紹,由於海水稻中的硒含量較高,所以呈胭脂紅色,同時,這種稻米的氨基酸含量比普通米飯高出4.71倍,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海水稻從何而來?

海水稻的發現多虧了一個人——陳日勝。據金羊網報道,1986年,農業科學家陳日勝在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偶然發現了一株長在海水裡、與蘆葦長相相似的水稻,於是陳日勝開始對這種水稻進行採集、試種、篩選與研究。經過28年的奮斗,最初的522粒稻種發展成數千畝的田野,陳日勝也終於選育出了“海稻86”。后來又經過相關農業科學研究院的技術研究與農業部專家的考察鑒定,海水稻終於出現在大眾面前。

研究海水稻對我國來說有什麼意義?

據《羊城晚報》報道,我國現存在灘涂和鹽鹼地的總面積達15億畝之多,適宜海水稻生長的區域約有2億畝。如果海水稻實驗成功,其預計產量可達每畝200公斤至300公斤,這意味著如果1億畝的灘涂或鹽鹼地可以被利用起來進行海水稻種植,我國每年將多收獲糧食300億公斤,這對我國來說意義重大。(倪凌霄)

本文由北京市植物保護站推廣研究員金曉華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高黎明、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