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看了這些你就全都知道了

2017年06月29日13:38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霧霾,是“霧”和“霾”的組合詞,常見於城市。我國不少地區將“霧”並入“霾”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現象進行預報、預警,統稱為霧霾天氣。近年來,霧霾問題已成為我國大氣污染危害升級的突出標志,隨著空氣質量的惡化,我國多地都出現了霧霾天氣,帶來的危害較多。那麼,霧霾天氣形成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7年2月17日早晨,上海遭遇霧霾天氣。(張波/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眾所周知,判斷霧霾天氣的重要指標是PM2.5的數值,即直徑小於2.5微米的細小顆粒懸浮物。各個城市和地區人口、產業結構等不同,導致PM2.5產生的主導因素也存在較大差異。此外,PM2.5在空間分布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據《人民日報》報道,北京大學教授謝邵東表示,研究顯示,PM2.5的來源非常復雜,大氣中PM2.5的主要化學組成成分包括:有機物質、元素碳、硝酸鹽、硫酸鹽、銨鹽、氯鹽、痕量元素等。各地來源解析結果表明,目前PM2.5的主要來源是燃煤、工業、機動車、揚塵和生物質燃燒等。

有科學家將霧霾天氣也稱之為灰霾天氣。據中國網報道,中科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和區域大氣環境研究卓越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賀泓表示,灰霾的形成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污染的排放,包括一次污染源和二次污染源,即污染源的直接排放和二次生成。一些污染源比如汽油車,雖然其尾氣中一次顆粒物濃度不高,但經過在大氣中反應后就會產生大量二次顆粒物,這是城市PM2.5的重要來源之一﹔不利氣象條件是灰霾形成的外因,污染物的排放會使氣象條件變得更差,排放到大氣中的PM2.5會加劇大氣污染,另外,無風天氣也會造成灰霾集聚不散。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關於霧霾的成因,還有一種“積累說”,這是基於霧霾形成的機理提出的。據《光明日報》報道,眾所周知,環境是有自淨能力的,大氣的稀釋、擴散、氧化等物理、化學作用,能使進入大氣的污染物質逐漸消失,這就是大氣的自淨能力。在污染物排放未超過自然界淨化能力時,並不會形成霧霾,隻有超過了一定限制,自然界無法消化如此多的污染物,才以霧霾的形式警告人類,這也就是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

由於霧霾中的可吸入顆粒物會嚴重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進而引發各類呼吸道等疾病。那麼,人們該如何預防霧霾的危害呢?據環球網指出,霧霾天氣裡,無論在室內或在戶外,都應避免劇烈的體力活動和體育運動﹔若發生呼吸困難或心臟不適等情況,應及時就醫﹔盡量避免清晨和夜晚外出、避免靠近交通主道﹔推遲需要付出大量體力的活動,以及減少體育活動等都可以有效預防霧霾天氣帶來的危害。

今天的治理,是為了明天能夠“撥開迷霧見藍天”。實現這一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隻有找准原因,才能制定有效可行的對策。治理霧霾,政府和全體民眾都要動起來,落實到生活中的每個細節之處,節約資源消耗、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才是長久之策。(蘇丹)

本文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天氣氣候訪問學者劉杰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崔鐘文、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