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通訊》雜志27日發表的一項環境科學研究表明,一種此前“被忽視的化學物質”——二氯甲烷可能正在推動臭氧層的消耗。根據二氯甲烷排放情形來看,近年來它的增加可能使南極臭氧層的恢復進程放緩5年至30年。科學家呼吁,未來進行臭氧層預測時必須將這種消耗臭氧層的物質考慮在內。
臭氧層保護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遠紫外輻射的傷害,其損耗后,會導致到達地球表面的紫外線明顯增加,給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危害。20世紀80年代,人為造成的持久的氯類物質,如氯氟烴,導致平流層臭氧層減少,南極地區受影響最為嚴重。
1987年,旨在調控消耗臭氧層物質排放的聯合國《蒙特利爾議定書》實施后,平流層臭氧層開始恢復。目前,預計南極臭氧層空洞將在本世紀中后葉恢復到1980年前的水平。但是近年來,大氣中的二氯甲烷濃度上升,可能導致臭氧層消耗。而二氯甲烷存在時間短,不受《蒙特利爾議定書》監管。
此次,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科學家雷恩·霍塞尼及其同事通過觀察,並使用全球化學輸運模型進行模擬,檢查了未來平流層氯水平和臭氧層水平對持續的二氯甲烷增長的敏感度。他們的預測結果表明,如果二氯甲烷按照2004年至2014年間觀察到的平均速度持續增長,則南極的臭氧層恢復進程將推遲30年﹔如果二氯甲烷濃度維持在目前水平,那麼該進程隻會推遲5年。
雖然未來二氯甲烷的變化情況存在不確定性,但是若沒有任何排放監管規定,那麼它的濃度將可能落在論文所述的增長區間內。由於平流層下部臭氧層變化會改變抵達地球的太陽輻射量,尤其是在南半球,因此科學家們強調,未來的氣候預測應將潛在的臭氧恢復進程放緩情況考慮在內。(記者 張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