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記者從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公示發布會獲悉,今年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簡稱三大獎)共受理1021項,其中自然獎205項、發明獎245項(含專用項目48項)、科技進步獎571項(含專用項目111項)。經公示、網絡初評、會議初評后,共產生初評通過項目287項,其中自然獎40項、發明獎75項(含專用項目19項)、科技進步獎172項(含專用項目39項)。
即日起,初評通過的通用項目將在科技部網站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簡稱獎勵辦)網站公布,專用項目將在委托管理單位、推薦單位及項目完成單位等進行內部公布。同時,此次公布的還有57個通用項目評審組的會評專家名單,意在全方位接受社會監督。
“今年專家推薦國家三大獎153項,較去年增長82.1%﹔動態遴選24個學術團體作為今年的推薦單位,充分發揮學術組織的作用。”獎勵辦主任鄒大挺說,今年是國家科技獎勵改革過渡的關鍵一年,拓寬專家和學術組織推薦渠道,是獎勵改革力推的方向之一。
試行定額制度,同樣是獎勵改革的關鍵詞。近5年,自然、發明、進步三大獎總數基本呈逐年減少趨勢,根據“提高質量、減少數量”的改革方向,2017年將三大獎獎勵總數控制在300項內。
“推進獎勵改革,要從紀律建設上維護獎勵的公平公正,不斷增強評審的公開透明度。我們連續第三年舉辦國家獎公眾旁聽活動,獲得良好效果。”鄒大挺介紹,要營造重視論文質量和產權保護的氛圍,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提交評審的論文(專著)數量,從原先的“不超過20篇”減為“不超過8篇”。
值得關注的是,國家科技獎勵對完成人頻繁報獎有了更嚴格的規定。比如,2015年、2016年三大獎獲獎項目完成人,不能作為2017年三大獎推薦項目的完成人,有效遏制了部分完成人搭車報獎、拼湊報獎的現象。(記者 劉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