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28日 (高黎明)第五屆全國科技館輔導員大賽已經於6月11日、12日在上海圓滿落幕。據此,人民網科普邀請到上海科技館副館長梁兆正,請他來聊一聊關於大賽、關於上海科技館的事情。
主持人:梁館長,首先請您給我們說一說上海科技館的發展歷程。
梁兆正:上海科技館是由新建的科技館新建、遷建的自然博物館、籌建的天文館等三館合並而成的。我們用主題制的策展方式構建上海科技館的展示體系,開啟了主題制科技館建設的序幕。上海科技館1998年開始籌建,2001年12月開始對外開放。
進入2000年以來,新一輪科技館的建設高潮也開始了。經過近20年的發展,科技館越來越成熟,從過去隻有單一學科的科技館走向綜合性、主題制的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在2006年開始籌建,並在2015年4月18日開始對外開放。上海天文館也在2016年11月破土動工,預期2020年建成。到時候便構成了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天文館新三館合一的模式。
科技館開放以后,得到了國家一級博物館的稱號,同時,也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及全國文明單位,這三個“金字招牌”,支撐著科技館的對外形象。此外,在美國一家專業機構對全球主題公園和博物館的排名中,2013年我們是全球排名第16位的博物館,2014年是第13位, 2015年是第8位,2016年上升至第7位,由此可見,上海科技館的國際影響力也在逐漸擴大。
最近,圍繞展教創新,上海科技館開展了一些工作。比如在第五屆輔導員大賽中,從科技館講解員到科技館輔導員的轉變,可以看出科技館工作者的角色在發生變化。輔導員希望可以與大家產生更多互動,增加游客的參與度。同時,上海科技館最近也實施了一些舉措,打造展教的核心競爭力,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在展教方面,科技館除了進行基於展覽、展示的拓展教育以外,還通過館校合作、館企合作、館館合作來拓展展教活動。
主持人:科技館除了硬件基礎之外,軟件方面的設置是否也很重要呢?
梁兆正:是的,人才隊伍的建設特別重要。團隊的建設應該和科技館的硬件一樣,都要達到一流。上海科技館目前有兩個中心(科學傳播中心和自然室研究中心)、一個研究設計院、一個博士后工作站,其中科學傳播中心進行博物館學、傳播學的研究和其它一些具有前瞻性、規劃性的研究﹔自然室研究中心依托上海自然博物館進行自然科學方面的學科研究﹔研究設計院專門進行項目策劃﹔博士后工作站每年都會有一到兩名博士后參與研究工作。未來,天文館還將增加一個天文史研究中心,使上海科技館形成一個人才建設、人才培養的高地。
主持人:上海科技館的人才隊伍由哪些組成部分?
梁兆正:現在上海科技館的博士生、研究生佔到人才隊伍總數的20%左右。近兩三年以來,上海科技館引進和招募了不少高層次的人才。同時,我館還有志願者隊伍,市民、大學生通過志願者的形式參與科技館的工作。志願者主要以大學生為主,此外,還有一部分志願者是退休后的科技工作者、專業技術人員。
主持人:剛才您談到一些館校結合、館企合作、館館結合的活動,活動針對的人群有哪些年齡限制嗎?
梁兆正:活動基本上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青少年群體﹔一類是針對需要親子活動的群體,如機器人的編程、搭建,就可以作為親子活動來進行。
主持人:上海科技館的基礎建構很完整。那麼,您對科技館未來有什麼展望?
梁兆正:科技館是科技不斷發展的產物,在科技館的發展中會碰到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可能對發展造成困擾,但是這些問題也可能是下一步發展的方向。
現代科技館的建設應該有其集中的焦點和內核。在運營過程中,科技館不僅需要與大眾進行互動,讓大眾進行參與、體驗,還需要進行深度的挖掘和廣度的拓展。另外,科技館本身就是一個探索中心,能否將現在社會中的創客引入科技館,或者構建雙中心(探索中心和創客中心),探索中心進行探索和創新,創客中心進行創新和創業,將兩者相結合,可能會更符合現實的需求。再者,可以把各種問題集成起來,形成一個融媒體,增加線上和線下的互動。總而言之,科技館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將傳統的展教活動與移動互聯網相結合,迎接新的挑戰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