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硅谷最有影響力的大佬們,現在想要進入你的大腦,讀取你的想法。
在過去一年中,包括埃隆·馬斯克、馬克·扎克伯格在內的科技先鋒爭相宣布,要麼將硬件集成到大腦褶皺中﹔要麼放在頭頂上,以讀取人類想法。
他們要生產的硬件和應用程序雖不同,但都在雄心勃勃地進軍大腦科技這一領域。無論是通過醫療設備修復神經缺陷,還是通過訓練增加腦力,他們都希望在短短幾年內為技術市場化做好准備。
日前,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光譜》雜志官網報道了這一輪耐人尋味的投資熱潮。
“臉譜”:大腦所想直接快速輸出文本
臉譜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在4月份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們正在開發一個系統,讓您直接用大腦輸出打字,速度是現在的5倍。”
扎克伯格認為,侵入性腦部植入物不被大眾所接受,為此,其研發團隊將發明一種可以檢測大腦中“預期語言”的無創可穿戴技術。這個裝備可以每分鐘100個字的速度將人的想法轉化成文本,且無需用戶大聲朗誦。在最近一次會議上,項目負責人馬克·戚威力特說,團隊的目標是在兩年內展示商業產品的可行性。
然而,對此表示懷疑的神經科學家認為,這個目標有點大,因為目前通過侵入性腦植入物實現的大腦打字速度紀錄,僅為每分鐘8個字。
“開放水源”:藏身帽內的光學成像系統
瑪麗·魯·杰普森是一名經驗豐富的硅谷執行官,她去年8月從臉譜公司高管位置辭職創業,成立了一家叫做“開放水源”的公司。
她宣稱,該公司正集中精力開發一種光學成像系統,能提供與磁共振掃描相當的高分辨率圖像,該系統可以縫進繃帶,或者折疊在帽子內。
她說,這種技術有許多用途,包括檢測動脈阻塞和腫瘤的醫學成像,但面臨的障礙在於,如何取得高分辨率腦部掃描圖像,從而使腦機接口系統進一步解釋與想法有關的神經活動模式。
杰普森表示:“這種基於物理學和數學原理的技術,在未來三年內就可以實現。”
“神經鏈接”:塵埃樣的電極植入大腦
埃隆·馬斯克創建了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同時還是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該公司實現了火箭的可重復使用。
今年3月,馬斯克透露,正在創建一家名為神經鏈接(Neuralink)的公司,致力於構建可植入大腦、能與高速寬帶連接的腦機接口系統。馬斯克說,這一技術的理想之處在於不需要腦部手術,而是通過注射到血液中的組分起作用。
雖然他並未透露更多技術細節,但神經科學家說,馬斯克正在推進的,或許是基於尖端研究的微小“神經塵埃”電極技術,其可能在大腦中構建電極網絡。
馬斯克的長期目標是,發明一種通過每日使用來增強人類認知能力的腦機接口系統。但為了讓普通消費者接受,或許該公司將首先開發可以獲得監管部門批准的醫療產品。
馬斯克在博客中說,希望進入市場的產品能幫到中風、先天性神經疾病等腦損傷患者。
“內核植入”:植入式腦假體用於醫療
2013年,布萊恩·約翰遜將其在線支付公司“大腦樹”出售給eBay,獲得了第一桶金。去年10月,他宣布,將向名為“內核植入”的新創公司投資1億美元,用以開發一種植入式腦假體。
該公司的初始目標是,設計一種植入物,幫助患有阿爾茨海默症和中風等疾病的患者。然而,神經學家透露說,該公司已經轉而開發能一次性記錄來自數千個神經元信號的植入物,並將基於此推出最佳醫療應用技術或方案。
神經學家:警惕泡沫破滅
神經科學家對馬斯克和扎克伯格的高調公告不以為然。
哥倫比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教授保爾·賽依達說,“當這些大佬卷進腦科學領域時,的確會引起大家的關注”,但他懷疑這些人是否知道自己在干什麼?
“典型的硅谷思維是,隻要砸下足夠的錢,就可以解決任何問題。”賽依達說,“雖然這種燒錢的方式一直應用於技術領域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對於基礎科學問題並不一定有效,畢竟神經科學領域還有許多未解之謎。”
Wyss生物和神經工程中心主任約翰·唐納修在腦機接口領域工作了數十年,他的團隊研發的“大腦之門”(BrainGate)系統,使癱瘓者能借此控制機器人和計算機鼠標。唐納修並不確定,硅谷突然發出的這些聲音到底會給他所從事的研究領域帶來何種影響。他表示:“確定一個真正有雄心的目標確實讓每個人感到興奮,特別是如果它能帶來真實的投資﹔但另一方面,或許他們設定的目標虛高,吹起的泡沫最終將破滅。(記者 房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