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應用科研人才已初步完成從研究院到企業的轉變

2017年06月28日07:59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我國應用科研人才已初步從“研”轉“企”

  “中國為什麼能成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國?就是因為已經初步完成了人才從科研院所到企業的轉移。”25日,在同方20周年產業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江億指出,我國有創新能力的新企業群體已經成長起來。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為什麼出現高校辦企業的熱潮?24年前參與創辦“清華人環”(清華同方前身)的江億曾回答過這一問題。當時,中國正在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科技創新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應用領域的科研人才力量應從高校和科研院所轉移至企業,這是關系到中國經濟能否轉為市場機制並實現創新發展的關鍵。”

  人才如何轉移?不是簡單地調動,而是要進行人才隊伍的大調整。上世紀校辦企業興起,其使命是聚集應用領域的研究人才,打造依靠科技創新和市場競爭發展的新型企業,拉動中國產業的模式轉型。清華同方,正是其中的代表。

  江億回憶,在同方之前成立的“清華人環”,聚焦當時空調行業發展的痛點,“整個教研組的老師都參與其中”,真正依靠產學研實現了學術研究、技術進步和企業發展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江億認為,這一過程,推動了人才轉移,再造了有應用技術研發實力的企業。

  江億表示,像格力、華為和BAT(百度、阿裡巴巴和騰訊)這樣能持續高速發展的企業,都有雄厚的高水平研究力量作為支撐。“希望同方能夠利用好清華多專業、全體系的科研隊伍,形成科研攻關艦隊,成長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發展龍頭企業。”江億說。(記者 張蓋倫)

(責編:高黎明、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