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改革和城市化的推進,我國在過去的30年經歷了大規模的勞動力遷移,外來勞動力為遷入地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大多數的外來人口不能和當地居民一樣享有就業、社會保障、公共教育等社會資源,加之收入有限、生活成本高,他們中的大多數隻能選擇把子女留在家鄉。從而造成勞動力遷出大省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兒童。
2017年6月18日,江蘇大學志願者指導留守兒童們學習使用3D打印機,留守兒童在展示3D打印機設計制作的產品。(石玉成/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由於缺少父母的陪伴、照顧與監護,留守兒童在日常學習、心理健康、自我意識、社會行為、認知能力等方面都與非留守兒童存在較大差距。留守經歷對留守兒童所造成的負向影響,即使到成年之后,也不會完全消除。
在學習成績、心理健康和行為規范上相比於其他青少年更差的表現,增加了留守兒童或有留守經歷的青少年犯罪的傾向。多項研究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犯罪性質多為突發性暴力犯罪﹔由於農村經濟條件相對落后,農村留守兒童犯罪類型多為財產類犯罪﹔留守兒童更願意與年齡相仿、狀況相似、趣味相投的伙伴在一起,因此犯罪多為團伙性犯罪。
來自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的徐雲和何紅梅在發表於《社會工作》的文章“社會工作的優勢理論——預防留守兒童犯罪問題的新視角”中指出,要從多角度預防留守兒童犯罪問題的發生和發展:
首先,從社區角度來說,要積極營造良好的社區環境氛圍,嚴厲打擊不良人士的違法犯罪活動,防止留守兒童受到傷害或進行錯誤模仿。
其次,從家庭角度來說,父母的作用是其他人無法取代的,而留守兒童缺少的就是父母的陪伴與關愛。如果家庭經濟允許,父母應盡量將孩子帶在身邊﹔假如不能,父母也要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重點關注孩子的精神狀況和心理需求﹔另外,父母可以盡量在暑假期間將孩子接到身邊,在下班時間多與孩子進行親子互動。
再次,積極發揮學校的功能。學校方面應努力創建健康的校園,加強違法犯罪相關知識教育,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同時,在教師培訓中增加相關內容,使教師能及時對留守兒童的不良行為給予積極的引導。
最后,從留守兒童自身來說,留守兒童往往自我評價低、缺乏理想和興趣、自暴自棄。這就要求社會相關工作者盡量幫助他們樹立一個健康、積極的自我形象,通過各種方式重新建構他們的生活:耐心傾聽留守兒童的聲音,讓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以及正視自己的實際生活狀態﹔讓留守兒童通過學習,提高自身辨別是非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鼓勵留守兒童參加集體活動,培養健康的心理。(金鴿)
本文由中國知網國際出版與發行公司供稿。
本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研究員楊雁斌進行科學性把關。